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投石问路:中共党史研究与新文化史的邂逅(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 郭若平 参加讨论

    二、在共相与殊相之间博弈
    党史研究与新文化史的对话空间,由于双方的史学同构性,使得党史研究可能介入其中而形成历史解释的自足性。但问题在于,面对这种“介入”,研究者可能陷入两种认知尴尬。其一,党史传统研究方式早已积淀为一套知识体系,原本并无所谓的新文化史的惹是生非,照样硕果累累,现在有必要自找麻烦吗?其二,研究对象的主体转向,挑战的不是问题本身的存在,而是问题提问方式的改变,这就涉及思维方式的置换,历史观察的直线式视角被切断,党史的历史叙事如何可能?这两方面认知所产生的疑虑,与其说是党史研究试图变更学术视域所造成,倒不如说是党史研究因新文化史提供的历史解释方式所引起。因此,在知识共同体的意义上,党史研究与新文化史谋求可通约的互为交流的契合点,建构可阐释的互为介入的涵盖面,应当是获取合理认知的路径。
    对中共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史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研究,都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进行分析、描述、解释、评判的一种心智行为。这种心智行为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由研究主体来实施的,并赋予研究客体以意义,而研究主体采用何种手段对历史进行意义解剖,都意味着试图使早已逝去的历史发出回声。如何才能接收到这种历史“回声”呢?长期以来,党史研究者费尽心力,试图探索再现中共历史发展变迁的有效方法,为此还为学科性质而争论不休。实际上,中共的历史在政治层面与社会层面之间存在巨大张力,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完全可以在这种张力之间展开。中共的历史既是一部置身于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政治性历史,也是一部置身于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性历史。这种双重身份正是引发晚近所谓“革命史”方式与“现代化”方式争执的内在根据。但是,争执的意义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中共历史原有的内在双重叙事的特征。
    中共党史蕴涵的是一种政党行为的历史,它既是作为政党的组织政治行为的历史,也是作为政党的社会活动行为的历史。就此而言,党史研究原本应当呈现的正是这些“组织”的或“社会”的历史叙事,由这些历史叙事的具体环节构成中共历史的总体面貌。历史的共相与殊相是一个统一体,因殊相的存在,共相的呈现才有可能,其中的奥妙在于:“每种人类活动,本质上都是一种限定在某一明确时空中的个体的暂时现象。严格地说,每件事实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一个人的每次活动都类似于这同一个人所做的其他活动,或者同一群人中其他人所做的活动,而且那些活动相类似的程度时常还很高,以至于那些活动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而且在这一名称之下,那些活动的个体性消失了。”(11)在“共同的名称”之下的党史叙事,可以展示中共历史的一般性特征。这种研究方式的长期性知识积累,形成的就是党史研究中的整体性历史意识。
    但是,即便以整体性意识对党史进行观察,也不得不在这种意识背后默认,在实际的中共历史演进过程中,整体性变迁并不能够取代涵盖各种具体历史环节的复杂史事经验。史事经验是支撑整体性党史发展与变迁的要素,也是党史之所以能够构成历史的依据。整体性党史因为必须关照历史时序的连续性,因而它通常只是线性历史时间的演进,而党史的复杂史事经验往往处在互为交错、覆盖、冲撞、迂回等状态之中,这是线性历史无法反映的,“把事情组合在线性进化的发展中,很多摆荡来回就看不到,很多的低音也不见了”(12)。那些被隐喻为“低音”的历史现象,常常被宏观整体史轻易地视为无关紧要,而在实际上,删除“低音”的个体性历史,任何宏大、整体的历史都不可能“高调”出场。研究一片海洋的傲慢,必须从尊重每一滴水的谦逊开始。
    已有的研究经验表明,党史研究一旦从整体分析的视角入手,由何种力量来决定这种历史变迁的观念,就隐藏在相关的历史意识之中。这种历史意识认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共历史整体发展变迁的最终力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同样符合社会经济变迁的演进轨迹。因此,解释推进中共历史发展变化的最终动力,就不能不诉诸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关系和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这种历史意识构成长期以来解释中共党史的元叙事,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这种元叙事对中共历史发展的解释和判断,在本质意义上并无不妥。不但如此,这种元叙事还是建构党史研究意识形态基础的理论根基。但进一步的问题是,承认这种理论根基的元叙事,是否就意味着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历史要素可以成为解释党史发展变迁的动因?实际上,翻转观察视角,去探视左右中共历史行为种种表象背后的要素,完全可以从中发觉,除了社会经济要素之外,文化要素同样构成中共历史变迁的动因,党史解释也因“文化”要素的介入,更显示其历史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确实,党史研究的困惑之处,就在于如何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文化表象分析之间取得平衡,方法上的博弈的潜在意图是为了获取分析的可能性。就像已经阐明的那样,以文化表象分析为主轴的新文化史,其预设前提已承认了社会经济要素解释历史变迁的优先权,但“优先权”并不能顶替其他要素的解释功能。不但如此,新文化史还改写了历史解释构成要素的结构,认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三种要素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共同贯穿于社会历史实践的全过程。其中,文化要素在不受诸如经济等要素的牵制下,就可能对社会的行为结构和行为意图进行建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对社会经济存在方式进行再塑造。实际上,就党史研究的方法而言,新文化史属意的种种分析意趣原本就隐匿其中,只不过历来研究者忽略或不在意它的功能罢了。
    启动党史研究中的新文化史分析程序,只是试图展示这样一种认识场域:党史领域的种种史事变迁,在任何情况下都由行为者的心智自觉或不自觉所驱动,这种行为者心智蕴蓄着复杂的文化内涵,它可能是集体性的,也可能是个体性的,但这种行为者心智不仅是在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形成,而且与这种社会经济环境存在内在的关系,对其进行文化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这种心智借以传达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进一步说,党史研究一旦介入新文化史,它试图分析的是文化要素如何成为建构党史变化的维度并且从中产生意义,党史如何在文化空间被表达并且以此来理解周边世界,文化要素如何塑造党史自身并且在文化实践中生产意义。显然,党史研究介入新文化史,在认识领域可以打开一扇观察问题的门窗,它让人们感悟到党史领域的诸种史事,并不是单向度地由社会经济所决定,这些“史事”之所以有意义,或者说之所以能够生产意义,完全是因为它是在文化中被表达或被建构的,唯有借助这种表达或建构,人们对党史领域的“史事”才有可能产生意义认知。即便是党史的整体性观察,假如摒弃文化性分析功能,那么种种整体性观察的可靠性同样值得怀疑。总归,党史领域的“史事”一旦被纳入意义分析范畴,文化解释也就当仁不让地构成这种分析的出发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