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投石问路:中共党史研究与新文化史的邂逅(8)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 郭若平 参加讨论

    党史研究不必回避新文化史存在的问题,相反,党史研究应当对这样的问题作出回应:“‘文化’能够被认为是一个构成原因的变数并且独立于包括社会或机构范畴的其他要素运作吗?”(34)文化可以表征社会实践,甚至在一定范围内,社会实践只有通过文化才能被识别。因此,表象分析对于党史解读并非无关轻重,但文化并不是悬浮在实践之上的空洞物,任何文化表征都取决于可被表征的社会实践。即便是新文化史执意追求的历史叙事,认为“叙事”构成了历史实在,虽然在认识论上,意识到历史叙事本身具有重塑历史的功能,可以避免历史认知陷入元认知主体的境地,并且历史认知也不得不接受历史叙事的拷问,才能检验认知的可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叙事可以不必遵循史实的制约,在叙事疆域独自驰骋。如果简单地将历史叙事等同于历史事实本身,那么岂不抹杀了历史(事实)与虚构(叙事)的差异。更有甚者,这种“抹杀”的极端形式,可能将历史解释推向某种虚无主义的泥沼。因此,对党史研究来说,正确处理文化要素与党史实践的关系,是党史研究从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中获益的前提。
    党史研究同其他任何一种历史研究形式一样,都没有理由将自身的学术空间压缩在自话自说的牢笼内,也没有理由压抑能够为人们带来历史启示的激情审美。尊重史实的真诚态度和学术戒律,并不等于就要牺牲历史再现的多样形式。新文化史面对理论悖论的提问,只有依赖学术的进步,才有可能得到逐步的解答,任何一蹴而就的心态反倒是一种学术孱弱的变体。因而,尽管新文化史在历史之林不可能“万寿无疆”,但正如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所期待的那样:“无论历史学的未来如何,都不应该回到想象力的贫乏中去。”(35)“想象力”在历史研究中制造的声响,在党史研究领域难道还要继续维持静音吗?
    注释:
    ①[英]E.P.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译林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页。
    ②[英]E.P.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前言”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7页。
    ④[英]E.P.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前言”第4页。
    ⑤周兵:《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⑥[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⑦[美]林·亨特编,姜进译:《新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7页。
    ⑧李宏图、王加丰选编:《表象的叙述》,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11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6、697页。
    ⑩卢建荣:《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其在台湾的发展》,陈恒等主编:《新史学》第4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
    (11)[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著,余伟译:《史学原论》,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42页。
    (12)王汎森:《执拗的低音》,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35页。
    (13)[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著,刘北成等译:《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14)“社会群体”是一个极其混杂的概念,它被看成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集合体,其中包含群体性结构、社会性互动、稳定性成员、规范性行为、同质性意识等要素。在日常生活话语场域,不同社会角色所构成的社会性关系群体,通常也被视为一种社会群体。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社会群体”的意义指涉往往泛化为“人民大众”“广大群众”等指称。
    (15)[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第115页。
    (16)[美]林·亨特著,汪珍珠译:《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2页。
    (17)[美]林·亨特著,汪珍珠译:《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第24—25页。
    (18)[美]林·亨特著,汪珍珠译:《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第27页。
    (19)[英]达里奥·卡斯蒂廖内、伊安·汉普歇尔—蒙克编,周保巍译:《民族语境下的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95页。
    (20)[德]斯特凡·约尔丹主编,孟钟捷译:《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
    (21)李宏图、王加丰选编:《表象的叙述》,第297页。
    (22)李宏图、王加丰选编:《表象的叙述》,第297页。
    (23)[美]林·亨特编,姜进译:《新文化史》,第131页。
    (24)[美]林·亨特编,姜进译:《新文化史》,第127页。
    (25)[美]乔治·J.E.格雷西亚著,汪信砚、李志译:《文本性理论:逻辑与认识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6页。
    (26)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40页。
    (27)[美]罗伯特·达恩顿著,萧知纬译:《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28)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33页。
    (29)[英]彼得·伯克著,刘华译:《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
    (30)党史学界早已开始进行有关新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微观史、符号史、概念史等的研究也有了理当受到鼓励的实绩。这些研究在某些关节点上,实际上与新文化史具有某种若合符节的关联。
    (3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32)[美]林·亨特编,姜进译:《新文化史》,第75页。
    (33)[美]理查德·比尔纳其等著,方杰译:《超越文化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34)[美]理查德·比尔纳其等著,方杰译:《超越文化转向》,第8页。
    (35)[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第14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