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近代思想史文献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初探(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 王宪明 参加讨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颉德则认为这“没有分析社会进化过程深层的那些主要因素”,促使无产阶级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完全不是马克思的追随者们所说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内在趋势”,如果他们真那么认为,就是在“自欺欺人”,决定社会进化的“新因素”完全在经济之外且独立于经济。①资本主义社会里劳资之间的关系、劳工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全新而特别”之处在于“伦理的进步”,“伦理的进步才是最基本的、最独特的”决定性因素,而它是“完全独立于经济问题之外的”。② 其结论是:“马克思的唯物进化说是毫无说服力的”,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用被剥削阶级一方唯物的自私自利去反对剥削阶级一方的唯物的自私自利,将会“一无所成”。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通过教会的教化来逐步实现。通过跨文本的追索,可以确证,梁启超上述文章不是一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相反,它是一篇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不能因为文中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就认为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还要进一步深入到文章所引用的文献内部,才能判断该文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
    四、旧词新义,须探明源流
    近现代思想文化是跨文化的,因此,一些表面上看似地地道道的中文词语,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却可能既与古代意思有着天壤之别,也与今天我们的理解有着很大不同。例如,“专制”一词,“中国两千年专制”几乎成了中国学者的口头禅,但是,近现代历史文献中的“专制”却非土产,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译自西文的“Despotism”。但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典文献中的“专制”,指的是个人破坏制度、违法犯罪的行为。例如,《史记》所说的秦昭王之母“宣太后专制”、西汉吕后“立诸吕为王,擅权专制”④,《旧唐书》所记载的东汉末曹操、司马懿“拥天下之强兵,挟汉、魏之微主,专制海内,令行草偃”⑤,《宋史》中记载的唐安史乱后,“藩镇专制,百有余年,浸成割据”⑥,指的都是官员、皇亲国戚及地方大员不守法度、违法犯禁。可见,中国古代政治中是坚决反对“专制”的,无论何人,只要“专制”,必加制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找不到哪一位皇帝自诩“专制”,也找不到任何一份用“专制”来形容皇帝或整个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近代通过翻译而从西方传入的“专制”,指的是一种从古代以来即长期存在的一种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君主专权、大规模存在奴隶制、没有法律、没有私有财产等等。⑦ 西方国家一直到近代前期都存在的那种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是一直到19 世纪中期都合法地大规模地存在的奴隶制度,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以后从来都不存在。
    再如,“文学”一词原指文章博学,为孔门四科之一,如《论语·先进》: “文学子游、子夏。”南北朝皇侃引范宁疏: “文学,谓善先王典文。”又指文献经典,如《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十一月诏: “选豪俊,讲文学。”晚清时期,该词被用来翻译西文的Education 及当作“文献”讲的Literature 等词。例如,1896 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翻译出版了曾经担任过日本驻美国公使的森有礼与美国学者的通信集《文学兴国策》。该书中的“文学”有时容易被今天的读者理解为是诗歌、小说、戏剧之类的东西的总称,但是,该书的英文原文标题为Education in Japan,书中所讨论的,都是教育和学校问题,并非今天意义上所说的“文学”。经过翻译之后,此“文学”已非彼“文学”。有些虽非翻译作品,但词语含义亦因受翻译的影响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文以载道”中的“文”,是中文中最基本的词汇,在此处特指“古文”。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一些大家就将此“文”解释为“文学”。最典型的莫过于周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Benjamin Kidd,Social Evolution,p.217.
    ②Benjamin Kidd,Social Evolution,p.217-218.
    ③Benjamin Kidd,Social Evolution,p.218.
    ④《史记》卷72《穰侯列传》及卷40《吕后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旧唐书》卷21,《礼仪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宋史》卷478,《世家—南唐李氏》,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参见R.Koebner,Despot and Despotism: Vicissiyudes of a Political Term,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Vol.14,No.3/4(1951) ,p,29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