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E. H. 卡尔. 历史是什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李学勤. 走出疑古时代[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4]李学勤.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5]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王学典.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J]. 清华大学学报,2008(2). [7]朱义禄. 论学案体[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1). [8]黄宗羲. 明儒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9]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M]. 成都:巴蜀书社,1991. [10]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周谷城. 中国通史[M]. 上海:开明书店,1948. [12]白寿彝. 谈史书的编撰——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三[J]. 史学史研究,1981(3). [13]陈洁. 百年学术的变与合[N]. 中华读书报,2001-04-18. [14]周国栋. 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J]. 史学月刊,2000(4). [15]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夏锦乾. 审视百年中国现代学统[N]. 社会科学报,2002-09-19. [17]陈居渊.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J]. 史学理论研究,2007(1). [18]郑师渠. 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J]. 近代史研究,2010(2). [19]葛兆光,杨念群,等. 研究范式与学科意识的自觉[J]. 山东大学学报,2005(4). [20]王刚. 立场与路径: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内在理路问题探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