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9)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 杨俊 程恩富 参加讨论

    (三)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8月7日,在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罗米那兹指导下,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认为中国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中国革命的中心是土地革命”。“中国革命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权主义的,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现时客观上的任务在要解决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根本就是肃清资本主义前期的封建式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①会议确定了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方针,为中共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和革命政权的基地创造了前提。八七会议认为党的领导机关里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是大革命失败重要原因,因而要求提拔工人同志到党的委员会负重大责任。②
    1927年9月,共产国际认识到“左派国民党的思想确实遭到失败”,要求中共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③但在指导中共如何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问题上,共产国际照搬了俄国十月革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模式经验。然而一系列城市暴动的悲惨失败证明,中国革命不能走中心城市暴动的夺权道路。当时,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发挥了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开始发动农民运动,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大革命失败后,出于对国民党叛变、屠杀政策的愤怒,在中共党内存在着一种急躁拼命情绪,这为瞿秋白等“左”倾盲动错误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应该说,共产国际代表此时提出的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完成实现于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之中,以及“无间断革命”等思想,是导致中共这次盲动错误的重要原因。但在纠正这一错误问题上,共产国际也起了主要作用。1928年2月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全会以及同年6月召开的中共六大,都重申中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而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就是城市工人运动的重新兴起。同时,共产国际开始强调红军的作用。但出于“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观点,他们又同时强调:“这些武装力量的意义决定于工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农民游击战争得不到最重要的城市的支援,它决不会使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变化”。④
    1929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在共产国际看来,这次危机验证了共产国际六大所提出“第三时期理论”的预言,认为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资本主义正走向崩溃。在中国,1929年初开始,国民党新军阀之间不断爆发大规模战争,中苏之间爆发了中东路事件。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在共产党人看来,战争是借以判断革命形势成熟与否和加速革命步骤,乃至夺取政权的重要条件。这一年,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的四封信,内容都着重强调中国革命高潮的来临。⑤中共中央在李立三等人主持下,全力推进“庞大而宏伟”的在中心城市进行群众暴动的计划。在中国革命的基本思想和基本问题,在期盼中国革命高潮到来和“保卫苏联”的心情上,李立三与共产国际是一致的。但李立三过分夸大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忽略了中国广泛而强大的封建势力,而这恰恰是斯大林、布哈林关于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所坚决反对的。共产国际不同意李立三对中国“直接革命形势”的判断,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在目前条件下在南京、武昌举行暴动以及在上海举行总罢工”。⑥但这些要求都遭到李立三的“多次对抗”。⑦
    与李立三等人领导的冒险主义行为所造成的中心城市暴动的失败和党在白区工作的重大损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农村苏维埃和红军力量取得迅猛发展。苏联《真理报》等报刊都以称赞的口吻连续报道朱毛红军。⑧通过对中国苏维埃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结果的思考,共产国际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意义,认识到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具体形式将区别于欧洲革命,不能靠夺取一两个中心城市来取得全国政权。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2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第239页。
    ③参见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④《党的六大文献档案选载》,《党的文献》1988年第1期。
    ⑤参见金冲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的比较研究》,《党的文献》2000年第2期。
    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9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⑦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314页。
    ⑧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⑨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8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