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王震中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94、300页。
    ②《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89页。
    ③参见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徐杰舜:《再论族群与民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奔骥:《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近况》,《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④参见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收入《历史研究》编辑部编:《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⑤参见曾文经:《论汉民族的形成》;张正明:《试论汉民族的形成》;官显:《评“独特的民族”论》;杨则俊:《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一些意见——与范文澜同志和格·叶菲莫夫同志商榷》;魏明经:《论民族的定义及民族的实质》,均收入《历史研究》编辑部编:《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
    ⑥费孝通、林耀华:《关于少数民族族别问题的研究》,《人民日报》1956年8月10日,第7版。
    ⑦参见南川:《也谈族别问题》,《光明日报》1956年8月24日;思明:《识别民族成分应该根据主要的原则》,《光明日报》1957年2月15日;缪鸾、马曜、王叔武:《不能用近代民族的特征去衡量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光明日报》1957年2月15日。
    ⑧转引自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⑨《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9页。
    ⑩方德昭:《关于民族和民族形成问题的一些意见》,《学术研究》1963年第7期。
    (11)岑家梧、蔡仲淑:《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一些意见》,《学术研究》1964年第4期。
    (12)参见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谢维扬:《论华夏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田继周:《夏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尤中:《夏朝的建立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及与周边民族群体的关系》,《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陈连开:《论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13)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二:苏联民族国家体系的建构与斯大林对民族定义的再阐发》,《世界民族》2003年第5期;《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三:苏联多民族国家模式中的国家与民族(Нация)》,《世界民族》2003年第6期。
    (14)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2、180页。
    (17)参见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5—51页。
    (18)当然,在需要特别强调原始社会的民族时,“原始民族”这一概念应该是适宜、恰当的。
    (19)也有人指出,现代欧美学者经常使用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带有“主权属于全体公民”这样一种政治属性的近代民族。(参见秦海波:《从西班牙历史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界定》,《世界历史》2008年第3期)
    (20)王雷:《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21)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2)田继周:《夏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23)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4)参见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5页。
    (25)参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76页;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2页;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8—102页;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38页;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23页;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页;赵世超:《西周为早期国家说》,《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347—350、434—436页;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116—121页。
    (26)王震中:《商代都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53—359页。
    (27)赵世超:《西周为早期国家说》,《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28)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9)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0—221、232、302页。
    (30)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16—117、131—132、217、243、254页。
    (31)王雷:《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32)王和:《再论历史规律——兼谈唯物史观的发展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3)《辽史》卷69《部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76页。
    (34)“民族的国家”(national state)与“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不同。现在欧美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指近代民族、近代国家。
    (35)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36)张富祥:《先秦华夏史观的变迁》,《文史哲》2013年第1期。
    (37)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15号,1907年7月5日。
    (38)李平心:《伊尹迟任老彭新考》,《李平心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页;程德祺:《民俗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张紫晨选编:《民俗调查与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74页。
    (39)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40)刘起釪:《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9、40页。
    (41)张富祥:《先秦华夏史观的变迁》,《文史哲》2013年第1期。
    (42)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06页。
    (43)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3册,第1576页。
    (44)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45)王震中:《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华夏考古》2011年第4期。
    (46)王震中:《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文史哲》2010年第1期。
    (47)《史记》卷2《夏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9页。
    (48)王震中:《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172页。
    (49)王震中:《论商代复合制国家结构》,《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
    (50)参见王震中:《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7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古史传说的“虚”与“实”》,孟世凯主编:《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1)《淮南子·齐俗训》说:“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避)男子于路者,拂(《太平御览》作‘祓’,当是)于四达之衢。”
    (52)王震中:《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7集。
    (53)参见《尚书·尧典》、《汉书·地理志》、《左传》哀公七年、《战国策·齐策四》、《荀子·富国》等。
    (54)王震中:《先秦文献中的“邦”“国”“邦国”及“王国”——兼论最初的国家为“都邑国家”》,陈祖武主编:《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之路——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06-2006)》,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5)王树民:《五帝时期的历史探秘》,《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56)王震中:《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7集。
    (57)《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2页。
    (58)皇甫谧:《帝王世纪》,宋翔凤、钱宝塘辑,刘晓东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59)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1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61页。
    (60)王震中:《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7集。
    (61)宫懋让等修,李文藻等纂:《诸城县志》志八《古迹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62)朱玲玲:《舜为“东夷人”考》,《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
    (63)《史记》卷36《陈杞世家》,第1575页。
    (64)《史记》卷4《周本纪》,第127页。
    (65)《史记》卷5《秦本纪》,第219页。
    (66)《史记》卷1《五帝本纪》“集解”,第44页。
    (67)南方也有关于舜的传说。笔者认为,这或者是由于虞舜的活动时常到达南方,或者是舜的势力和文化影响传播到南方,或者是由于舜死于南方的缘故。
    (68)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6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