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王国维经学路向与新史学之构建(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学术月刊》2013年11期 王刚 参加讨论

    二 从“条驳”俞樾到“程、段之学”
    在学界,“罗、王之学”一直为人所称道,王国维的新史学即建基于此。它由罗振玉发之,王国维成之,王氏的成果最为代表。其最大特点,概言之,以古器物及出土文献,与典籍结合进行研究,将旧的金石之学拓展为了器物学,由传统小学发展出了古文字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甲骨学、金文学、简牍学等各种新兴学问,并最终形成了世所称道的“二重证据法”。陈梦家曾总结出“罗王之学”的六大特点,其中居前的两项为:“熟悉古代典籍”;“承受有清一代考据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15)。由此可以看出,“罗王之学”虽然是新方法、新学问,然而,根子却扎在传统的经学、小学之上。
    研究经学绕不过清代,经学是清代最盛的学问。梁启超说:“清学自以经学为中坚。”(16)毫无疑问,王国维的经学研究自当立基于清。在清代,经学界分化为今文、古文两大阵营,到了王国维时代,这两派虽有融合之势,但总体上还是泾渭分明。其中古文经学自乾嘉学派以来,偏重于语言及事实的考订,以求是、求古为旨趣,巍然成为正统派。而今文学则接续常州学派余绪,以西学比附经义,偏好阐发微言大义,发扬经学致用一面,从魏源、龚自珍以来,到康有为集其成,对传统的古文派发起了猛烈的挑战,使得学风丕变,经学营垒一裂为二。王国维的经学研究偏向的是古文派,与乾嘉之间一脉相承而又有突破。王国维的弟弟王国华在总结其兄的学术成就时说:“先兄治学之方虽有类于乾嘉诸老,而实非乾嘉诸老所能范围。”(17)
    王国维为什么没有入今文学呢?他在青年时期对于西学涉入甚深,今文派的微言大义与其哲学追求也颇有相应处,而且他很早就接触了康梁之学。(18)道咸以来的这种“新学”,(19)对他不能产生学问上的吸引力,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今文派过于追求致用,对于为学问而学问的王国维来说,实在难于接纳。二是以学问为手段,与学术的求真性必然相距甚远。王国维曾批评魏源、龚自珍道:“其所陈夫古者,不必尽如古人之真;而其所以切今者,亦未必适中当世之弊。其言可以情感,而不能尽以理究。”(20)然而,王氏所追求的正是要“尽如古人之真”,要能够达成“以理究”的学问,毫无疑问,王国维的经学立场只可选定在古文学派,推崇以考订细密著称的乾嘉诸老,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日本“温经”之始,王国维的这一学术方向就已大定。此后的日子,是他培实根基,继承和超越乾嘉诸老的阶段。王氏日后的许多成果,不仅带有深厚的乾嘉汉学痕迹,甚至就是在乾嘉的基础之上加以补订扩展而来,可以说,从辛亥之年学术转向以来,王国维一步步深入了乾嘉堂奥,将考订之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选择学术路径是一种知识立场的认同,其基础在于具备一定的了解,王国维进入乾嘉之学也是如此。但学界对此问题多有忽略,甚至有学者说:“王氏对于乾嘉朴学家作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原来是很隔阂的。”(21)认为王国维经学基础薄弱,并将王氏对乾嘉朴学的了解归于辛亥之后罗振玉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转向后的王氏学术以考订、征实为特点,不是简单的放言大论,面对着艰涩的经学资料,如果在此方面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想在短期内迅速后来居上,成为一代宗师,谈何容易?(22)在“温经”过程中,王国维曾这样告诉缪荃孙:“阮校尚称详密,而误处尚属不少,有显然谬误而不赞一辞者,有引极平常之书而不一参校者,臧、洪诸君非不通礼学,而疏漏如是。”(23)对于董理《十三经注疏》的阮元、臧庸、洪震煊等人的学术状况如数家珍。不仅如此,在他沉溺于哲学、文学研究时,曾著有《国朝汉学派戴、阮两家之哲学说》,参考过戴震的《戴东原集》、《孟子字义疏证》;阮元的《揅经室集》;在《宋元戏曲考》中引焦循之言;从《曲录》自序中可知,王氏已翻阅了《焦氏丛书》;在讨论老子及屈原问题时,多引汪中之论,对于汪氏的《述学》颇为熟稔,(24)等等。需要留意的是,在这些人中,戴震为皖派开山,其他诸人则大都为戴学门下。这就提示我们两点:一是王国维在经史转向前对于乾嘉之学是熟悉的,只不过不够系统深入,他的侧重面在哲学、文学等问题上。二是对于乾嘉诸老及其后学,他原就特别偏重戴震学派,这成为了他日后考订之学的学脉所在。
    总之,如果把辛亥年之后的学术转向作为王国维走向乾嘉的正式起点,此前早已是伏流暗涌,渊源有自。倘要历史地追溯这一进程,至少应从王国维年少之时“条驳”俞樾开始。(25)因为王国维生平第一部学术著述就是经学方面的,是专为“条驳”古文经学大师俞樾的《群经平议》而作,时为1894年,当时年仅18岁。(26)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当年轻气盛的王国维“条驳”俞樾之时,既展现了一代才俊的大胆和才学,另一方面,也在无意中开启了一条未来的经学之路。俞樾是走戴学路子的古文派大师,直接承接的是高邮二王之学,有学者指出:“俞氏为学,远绍休宁戴氏一脉,而近窥高邮王氏父子家法。”(27)王国维在辛亥年之前就已经关注戴学,应非偶然。
    对于俞樾的关注,王国维一直没有中断。虽在沉溺于哲学、文学的青年时期,对于俞樾或有忽视,但在学术转向后,此一脉路重被接续。在《观堂集林》第一篇《生霸死霸考》中,王氏评说道:“(过去的错误)相承二千年,未有觉其谬者,今德清俞氏(樾),作《生霸死霸考》,援许、马诸儒之说,以正刘歆,其论笃矣。”(28)在自己最重要的论集中,在首篇高度赞扬戴学后劲俞樾的开辟先导之功,承认自己在其基础上接续研究。然而,当王国维由此走向戴学的时候,选择的路径却不是俞樾深为致意的高邮二王之学,甚至也不是祖述戴震本人,而是程瑶田和段玉裁。1916年2月,罗振玉在给王国维的一封信中,以“戴段”来比拟、激励王国维。(29)习学术史者皆知,“戴段”的提法为当时学界的惯称,亦可称之为“戴段二王”,(30)是世所公认的戴门一派的学脉。王国维在回复的信中,先论及自己的小学及古文字研究,然后说道:
    此事唯先生知我,亦唯我知先生。然使能起程段诸先生于九原,其所能知我二人,亦当如我二人之相知也。(31)
    必须注意的是,王国维没有从众人之说,反将“戴段”改成了“程段”,将其奉为罗、王的学术知音。这一改不是随意而为,它既反映了王国维自己的“择术”之道(32),更体现了“罗王之学”与乾嘉的关系问题。
    前已论及,王国维在学术转向后以三代典章制度为主要研究方向,这促使他首先关注于“三礼之学”。在清儒中,戴学所长正在于此,不仅戴震深研礼学,戴门之下“本其方法”,于礼学研究成果丰硕,可谓积薪而上。从事于经史研究的王国维,一开始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同时也注意到,戴震虽然在体系上“博大精深”,但在具体研究中“著述亦多未就者”、“未为精确”,礼学“无成书”。换言之,要接续乾嘉方法,必须从研究更精密的戴学门下入手。王国维将戴学分为两大派:认为:“戴氏之学,其段、王、孔、金一派,犹有继者;程氏一派则竟绝焉。”其中程氏,即程瑶田,与戴震虽为同学,但王国维认为,他的学风来自戴震,所谓“程氏与东原虽称老友,然亦同东原之风而起者”,而且比之戴震,程氏的方法更值称道,“兼据实物以考古籍……精密远出戴氏其上”(33)。
    在清儒中,程瑶田的确是位很有特色的学者,他以古器物来印证经说,重视实际观察,“以目验辅之”(34),这样就能逐渐摆脱纸上材料的束缚,在一心只钻故纸堆的清儒中,此种风尚颇近宋儒,不仅为王国维所推崇和发扬,且成为了“二重证据法”的学术来源之一。清儒汪喜孙在《从政录》中说:“今之经学书,无过《通艺录》、《经义述闻》二种。”(35)汪氏所言的《通艺录》及《经义述闻》分别为程瑶田和王引之的著述,此处代指二人之学,换言之,汪喜孙将程、王作为戴学的两大代表。那么,王国维又何以换为程、段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术空间的开辟。如前可知,程氏的学问特色在“名物”考订,王国维在新材料的解读中,正能接续此道。王、段则都是小学大师,且高邮王氏的精密程度不在段氏之下。王国维教人读经时还曾建议:“首先要读高邮二王的四大著作。”(36)但为什么在为学路径上,要舍王而取段呢?我们知道,高邮二王的成就主要在训诂和音韵上,而段氏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字学,《说文解字》经他之手,已巍然成为一门清代显学。高邮王氏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是就“罗王”所研究的新材料,如甲骨文来说,显然段氏的学问更有接续性。王国维曾说:“使世无所谓古文者,谓小学至此观止焉可矣。”(37)这里所说的“古文”指的是甲骨,这种新材料的解读需要由《说文》之学进行上溯研究,段氏之学正大可用武,而高邮王氏之学则只能处于“观止”地位了。所以王国维说:“小学之奥,启于金坛(段氏),名物之颐,理于通艺(程氏)。”(38)不仅将戴门的小学宗主易王为段,并在“温经”之始,同时研读段氏著作。此后,这种重名物和文字之学的特点一直伴随着王氏学术。要之,接续程、段,为“罗王之学”找到了以旧入新的学术生发点,王国维的学术具创造性而不失根基,正在于这种继承中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