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余英时:《记吴宓的“殉道”精神》,《中国情怀》,彭国翔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0页。 ②张君劢:《倭伊铿精神生活哲学大概》,《改造》第3卷第7号,1920年。 ③[法]乔治·杜比主编:《法国史》中卷,吕一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23页。 ④[英]彼得·沃森:《20世纪西方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⑤[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⑥[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宗教:我相信什么》,《性格与文化:论东方与西方》,孙宜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60页。 ⑦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94页。 ⑧参见拙文:《五四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⑨梅光迪:《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铁山主编《梅光迪文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5页。 ⑩柳诒徵:《送吴雨僧之奉天序》,《学衡》,第33期,1924年9月,第1页。 (11)《中国青年》,第6期,1923年11月24日。 (12)《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中国青年》第15期,1924年1月26日。 (13)梁实秋:《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梁实秋文集》第1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549页。 (14)《人生真义》,《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 (15)《答适之》,《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376、377页。 (16)《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第59、60页。 (17)《中国古典文学之重要》,梅铁山主编《梅光迪文存》,第178页。 (18)吴宓译识,见亨勒著《物质生命心神论》,《学衡》第53期,1926年5月,第28页。 (19)《我之人生观》,《学衡》第16期,1923年4月,第6页。 (20)[英]亨勒:《物质生命心神论》,《学衡》第53期,1926年5月,第7页。 (21)《饮冰室合集·专集》(23),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0、11页。 (22)《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23)参见拙著《理智化的偏见:胡适与反省现代性》,《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24)《评非宗教同盟》,《饮冰室合集·文集》(38),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22、23页。 (25)《非宗教运动平议》,《学衡》第6期,1922年5月,第6、7页。 (26)《我之人生观》,《学衡》第16期,1923年4月,第10页。 (27)徐志摩:《罗素又来说话了》,《东方杂志》,第20卷第23号,1923年12月10日。 (28)《新旧思想之折衷》,《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205页。 (29)《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50),第86、87页。 (30)葛兰坚:《葛兰坚论新》,吴宓、陈训慈合译,《学衡》第6期,1922年5月,第2、19、20页。 (31)《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40),第9、10页。 (32)《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页。 (33)《吴宓书信集》,1931年1月24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73页。 (34)《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40),第12-14页。 (3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38、539页。 (36)《人生问题大纲》,徐保耕编选《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37)《吴宓日记》(3),1926年5月30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4页。 (38)《饮冰室合集·文集》(50),第182页。 (39)《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人生观与科学》,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117页。 (40)《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神》,徐葆耕选编《吴宓集》,第115页。 (41)《吴宓集》,第185页。 (42)《倭铿氏复张君劢书》,1920年11月12日,《改造》第3卷第6号。 (43)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原序”,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4)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0页。 (45)《学灯启事》,《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3集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03页, (46)《简章》,《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47)《西方在觉醒吗?》,《梅光迪文存》,第185页。 (48)《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存》,第196、197页。 (49)张君劢:《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9页。 (50)瞿世英:《杜里舒与现代精神》,《东方杂志》第20卷第8号,1923年4月25日。 (51)《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合集》(23),第16、17、18页。 (52)《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一文吴宓按语,《学衡》第32期,第16页,1924年7月。 (53)陈钧译《福禄特尔记阮讷与柯兰事》一文按语。《学衡》第18期,第1页,1923年6月。 (54)《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梁实秋文集》第1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55)《论事之标准》,《学衡》第56期,1926年8月。 (56)《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铁山主编《梅光迪文存》,第188、189页。 (57)《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东方杂志》,第40卷第17号,1944年9月15日。 (58)《陈独秀与反省现代性思潮》,《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期。 (59)《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五),第3集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499页。 (60)参见拙文:《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1)《答胡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743、744页。 (62)《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存》第191页。 (63)《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存》第193页。 (64)《学衡》第4期,1922年4月。 (65)《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说》,胡先骕译,《学衡》第3期,1922年3月。 (66)《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梁实秋文集》第1卷,第41、42、43页。 (67)《文学之标准》,《学衡》第31期,1924年7月,第16-18页。 (68)胡稷咸:《批评态度的精神改造运动》,《学衡》第75期,第1、2页,1932年3月。 (69)《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39),第116、117页。 (70)《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50),第184页。 (71)《合理的人生态度》,《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695页。 (72)《法国现代批评大师》,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73)《学衡》第32期,1924年7月,第10、18页。 (74)《文学之标准》,《学衡》第31期,1924年9月,第19页。 (75)《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存》第193页。 (76)《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23),第15、16、25页。 (77)《思想自由与文化》,张耀南编:《知识与文化:张东荪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页。 (78)《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347页。 (79)《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存》第185、189页。 (80)《致浦江清》,《吴宓书信集》,第173页。 (81)《张东荪〈思想与社会〉序》,《东方杂志》,第40卷第17号,1944年9月15日。 (82)《论新文化运动》,孙尚扬等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6页。 (83)《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84)《致陈独秀》,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8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答梁漱溟》,《章士钊全集》(5),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86)《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第349页。 (87)《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6页。 (88)胡先骕:《文学之标准》,《学衡》第31期,1924年7月,第3页。 (89)《文学与人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90)见《斯宾格勒之文化论》(张荫麟译)一文,吴宓的“编者识”,《学衡》第61期,第4页,1928年1月。 (91)《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梁实秋文集》第1卷,第552页。 (92)《蔡元培的话不错吗?》,《中国青年》第2期,第3、4页,1923年10月27日。 (93)《致白壁德》,《吴宓书信集》第37页,1925年8月2日。 (94)《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存》第195页;《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梁实秋文集》第1卷,第5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