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云志■邹小站 耿云志,1938年生,辽宁海城人。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蔡元培研究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著述二十余种,主要有:《胡适研究论稿》、《胡适年谱》、《耿云志文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被译成英文)、《近代思想文化论集》等;合著有《梁启超》、《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等;编有大型学术资料书和工具书《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 卷)等。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其中有些被译成英文或日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相继主持并完成“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等重大课题。刻下正在主持多卷本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编写。 ■:耿先生您好,您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近代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这次想请您主要就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谈一谈吧。 ●:好的。 ■:第一个问题,您是如何走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 ●:我对思想与理论问题一直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期,我就读过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深刻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资本论》所展现的强有力的辩证思维,使我对哲学和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潜心阅读许多哲学和理论思想方面的著作。因此,我报考大学时,就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哲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因特别的机缘进入历史研究领域。1972 年秋天起,李新先生主持的“中华民国史”的编写工作项目启动,我是最早参加这一项目的人员之一。这一项目初期的主要工作是资料准备,分配给我个人的工作之一是写一些民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人物传记,胡适是这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自然是必须要写的。那时,在中国大陆,胡适还是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1975 年,我断断续续地用了十个月的时间,系统查阅了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胡适档案。我发现了一个与以往通过大批判所构筑起来的胡适形象完全不同的胡适。这激发了我深入研究胡适的兴趣。研究胡适这样一个民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最有影响的人物,自然会大量地接触那个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人物和问题。就这样,我走入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研究的园地。只是那时我还承担着《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的一些章节的写作和其他具体工作,思想史研究还只是我个人的业余爱好。1980 年代后期,我的工作重心完全转到了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领域。 我对思想史的兴趣,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历史学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与现实的关联。历史是一位伟大的教师,研究历史,揭示真实的历史,就能发掘前人的经验与智慧,丰富我们自己,提升我们自己,使我们面对今天和明天的问题时,有较高的应付能力。思想史是历史研究中一大富矿,至今仍远未充分发掘。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人是有思想的,当我们追踪前人留下的历史足迹,深入探求当时创造历史的人们面对种种问题时是怎样思考的,又以他们的创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他们事前思考加以对比的时候,会使我们对历史产生一种既亲切又有几分神秘的感觉。这里有太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近代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一切都处在急剧的变动之中。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创造历史的时期,也是这个民族在急剧的历史变革中进行自我改造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期里,人们的思想特别活跃,受新思想鼓动而掀起的社会运动一波又一波,追寻思想与历史变迁的关系尤其令人神往。一种思想如何产生的?它从前人的思想资源吸取了哪些东西?当时的历史事件、事变,以及社会大众的心理、观念、呼声、愿望等等,又对它发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思想怎样在社会上传播,哪些人接受它,哪些人排斥它?受此思想影响的人们是怎样从事其历史活动的?这些活动得到了怎样的结果?此种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们事前的期望?其间的差异如何解释?如此等等,都是极其有趣的。而这正是思想史应当回答和必须回答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