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中国近代思想的基本趋向及其主要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 邹小站 参加讨论

    ■:世界化意识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这个问题问得好。世界化意识对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向世界各国学习其长处,批判地总结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都必须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广泛深入的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都必须在具备世界化意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没有与外来文化的充分接触,没有世界化意识,我们无法真正认识外来文化,辨其优劣,不太能心安理得地肯定别人的长处,进而虚心学习。总结本土文化也决非易事。俗语说,当局者迷。我们生长在本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不容易看清这个文化的本来面貌。只有能够多少超脱本土文化的局限,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具备世界化眼光,才有可能对本土文化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国古代学者之所以不能摆脱孔孟的窠臼,不能对古代文化做出批判性的总结,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他们缺乏世界文化的知识,没有比较和参照的材料,没有世界化的眼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民族文化自信决不是靠关起门来自吹自擂能够培养起来的。只有在参与整个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经历考验,弃旧添新,长足进步,为人类多做贡献,这才是加强民族自信心的可靠途径。我们应当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而那些一经与异域文化接触就如泥菩萨过河一样的东西,断然不是民族文化中值得珍惜的东西。我们所失掉的,只会是那些往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赘疣,而我们所得到的,将是更加旺盛的民族生命力。没有这样的眼光和胸怀,那只有退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去,根本不配生存于现代世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世界化进程将日益普及、深化。今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仍将在世界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只有具备充分的世界化意识,具有健全的开放的文化心态,随时从异域文化吸收新鲜的文化滋养,并淘汰民族文化中那些已不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生存环境的部分,我们的文化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在世界化的进程中才能感到自在。我想特别说明一下,我所说的世界化,同当下流行的所谓“全球化”,意义是不同的。全球化是跨国垄断集团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拼力将自己的产品、品牌、资本及其经营方式扩展到全球。这是他们把已成的模式强行普及世界。我所说的世界化,既不是把某个国家、地区或跨国集团的某种已成的东西推及全世界,也不是把世界各国的东西杂汇到一起形成某种超乎各国的东西。而是世界各国在平等相处,自由往来的基础上,各自选择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同时把自己的优秀的东西贡献给世界;如此形成一种对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有益无损的,良性互动的发展过程。
    ■: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看,近代中国人的世界化意识的形成与开展,并不顺利,您认为其原因何在?
    ●:是的,近代中国的世界化意识的形成与开展,不很顺利。其原因很复杂,我略举几个吧。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加以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一般人士对外部世界、异域文化了解有限,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遂使国人不易承认异域文明有其优秀处,不肯虚心地向人家学习。其二,近代中国的世界化进程,起初一段时间里,是被迫的,国人对于世界化进程有排斥心态,不能辨析西方文化与西方侵略势力之间的关系,或因憎恨西方侵略势力,而排斥西方文化,固守传统;或因西方侵略势力的强横,而怀疑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一些现代价值为虚妄。一些人面对西方势力与西方文化的挑战,担心民族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失败,担心因为文化竞争的失败而使民族失去凝聚力,进而造成民族的消亡,故刻意维护传统文化,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立起来,进而抗拒世界化。还有一些人,因为国家屡遭西方侵压,相关变革不及时,致危机日深,完全将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归因于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丧失信心,产生事事不如人的认识,主张“全盘西化”,完全抛弃文化的民族性,将世界化化约为“西化”,从而陷入迷误与困惑。其三,还有一个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强大的外部压力,加以社会变革急剧,当旧纲解纽、新纲未立之际,政治不上轨道,有志于文化事业者无法坚持一贯地有组织、有系统地从事文化的整理与建设工作。对文化问题往往不能平心地讨论,或失之急进,或失之固守,且常被政治所裹胁,为政客们所利用。这就是国人长期未能走出困惑的重要原因。
    ■:若说近代中国人不能顺利发生其世界化意识,是因为不了解外部世界,是受累于积之既久的文化优越感,那到后来国人发现西方之强,对于世界有一些了解后,世界化意识不能发达,似乎是相当的知识精英担心文化一旦世界化,中国就丧失其为中国了。他们一方面希望有救亡图存、实现富强的法子,也知道要救亡图存,要富强,就要学习西方;但又认为,学习西方而能救亡图存,能富强,但若因此在文化上失去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似乎又不值。那么,世界化会不会使得中国失去中国之为中国的特质呢?
    ●:这确实是近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一个重大困惑,也是世界化意识在近代中国发生、发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这种困惑,实因对文化的世界化缺乏正确的理解。所谓文化的世界化,只是把中国文化如实地看成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从世界文化中汲取于我们有益的成分,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同时又把我们的文化之优秀的东西贡献给世界,促进世界文化之进步。所以,文化之世界化,绝不是要超脱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另造成一种所谓的“世界文化”;更不是以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取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而成为所谓的“世界文化”。文化的世界化,只是要造成一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各取其有益于己者,以发展各自的文化,同时,又各献其所长,以丰富和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而所谓的文化转型,不是一夜之间一种文化突然变成另一种文化,不是骤然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在文化内部变动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并吸收其若干有益成分之后产生出来的新的文化。这种变化不论有多么巨大,多么深刻,它终究是在旧有文化内部新质因素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旧有文化中一切有用的东西是绝不会丧失掉的。过去长时期里,一些人以丧失美好的传统为理由,抗拒对传统的批评性反思,抗拒吸收外来文化,在理论上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们的这种抗拒的态度可能基于两种情况:一是他们的实际利益与旧秩序有太密切的关系;二是他们太脱离人民大众,他们心目中的传统,只是他们从旧书本里咀嚼出来的东西。殊不知,真正有生命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个摧不垮,打不烂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在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是沉淀在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文化再变,终究不能把中国人都变成外国人。所以,在文化转型的问题上,我们既要有开放的文化心态,虚心迎受一切于我们有益的外来文化;同时,又要有基于人民大众的立场而提起坚强的民族自信心。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在经历不可避免的转型之后,必定会更加焕发青春朝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