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展望:前景与进路 中国“社会文化史”由兴起到持续发展,在二十余年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史学分支领域,在当今文化生态和时代挑战下,其跨学科的交叉视角将有更广阔、更光明的发展空间。展望其今后的发展前景,将会出现如下一些趋势: 其一,时代的挑战,将促进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社会治理”与“文化统合”两大课题,正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中心问题;特别是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实则是近代一百多年来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延续。许多社会文化问题是相通的,这使得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会对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提供更多的本土经验与启迪。而这种时代课题的挑战与相关性,也会促进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扩展与深化,特别是与这两大时代课题相关的论题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从社会文化史学科的发展逻辑而言,今后的目标是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对中国社会转型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和“文化统合”两大课题提出一些基于本土经验而得出的理论,从而参与时代理论创新与推动社会进步。同时,社会文化史贴近时代、贴近民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内容特点,具体生动叙事的书写表达方式,将使社会文化史的读物更受知识大众的欢迎,因而会有较好的阅读市场前景。 其二,史料数据化与网络化将为社会文化史学者利用大量民间史料提供便利。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在社会、民间、下层、民众,因而所需要的历史资料不再只限于官方记载这一传统史料,而更多地要利用报刊、私人笔记、日记、家谱、社会档案、民间遗存以及各种民间记载。近代以后,由于出版业的进步,邮寄流通的便利,民间记载存留数量宏富。除了文字史料之外,还有大量图画、照片、影像等图像资料是更为直观、生动、全息化的新史料。近代留存下来的民间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可以说是海量。这种丰富的史料资源,也是导致何以“社会文化史”率先在中国近代史领域而非古代史领域兴起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如此海量而分散的史料,如果仍然如十几年前那样完全靠手工翻检查阅,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利用起来无疑十分困难。以前选择研究论题出现微观史乃至细碎化倾向,即有这种史料利用困难的限制因素。但近年来,已有海内外多处学术机构开始对近代史料(包括官方史料和民间史料、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进行数据化处理,而且其规模还在扩展、步伐还在加快。史料的数据化,并通过网络传输,无疑为社会文化史研究者利用海量分散史料提供了便利条件。而9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者普遍完成电脑换笔,并伴随着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加之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数码相机、复印机、扫描机、光盘传输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使得利用和处理史料的效率无限量地提高,这对于以海量分散的新史料为主要史料资源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史料是史学研究的食粮,预计社会文化史研究将伴随着史料数据化的发展而有更大的拓展,如近年海内外竞相出版图像社会文化史书籍和电子读物就是这样一种趋势的印证。 其三,“社会文化史”的发展,昭示了“社会文化交叉视角”新史学范式的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社会文化史”跨社会史与文化史的交叉视角已经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虽然具体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需要不断反省与克服,但研究实践已经表明,这种新的学科交叉视角使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够从多层面、多维度审视,因而对之认识更加深入与全面,其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推向了一些更纵深、更全面、更精细的领域。同时,社会和文化覆盖与渗透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历史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无论研究主题是政治、经济哪一专门领域,如果借助社会或文化的交叉视角进行多面审视的话,相信都会看到一些只从单一专史视角所未见的面相,会使得研究对象更为丰富饱满,对其的认知更为深入、全面。因而,“社会文化交叉视角”不只适用于“社会文化史”的专属研究领域,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史学范式对于以往通史、专史单一视角的史学范式提供有益的补充。事实上,近年来不少研究专史的学者已经在自己的研究中引入、穿插了社会或文化的视角或是社会与文化的交叉视角,使得其研究更富新意,显示出了有效的补充作用。因此,相信这种“社会文化交叉视角”的新范式,将不仅对社会文化史的发展,也会对其他史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发挥有益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