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于研究,我们将分散在袁同礼目录中以中国问题为主题的博士论文题目做了集中与归纳,并把论文题目及相关信息翻译成中文⑥;对上述论文题目依照其核心内容和学术界惯常分类进行了现代学科分类⑦;补足或纠正作者生卒信息⑧。与此同时,我们将袁同礼目录中漏收的若干篇中国问题博士论文题目纳入统计之中。 经过上述工作,我们发现:20世纪上半期留美生有关中国题材的博士论文共计314篇⑨,占同期留美生博士论文总数(1323篇)的23.74%,数量相当惊人。将这些论文进行现代学科细分,结构如下:教育学61篇,经济学54篇,政治学45篇,法学27篇,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33篇,历史学30篇,哲学19篇,文科其他学科(图书馆学、语言学、文学、音乐学等)14篇,自然科学31篇。涉及学科及专业领域极为宽广,特别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几乎囊括所有学科及专业方向。论文涉及的具体研究题目,就更加丰富多彩。这些中国问题博士论文,毫无疑问体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留美学生艰苦的学术努力,其蕴涵的学术价值理念,美国汉学(现代中国学)的深刻影响,留美生个人的学术趣味与前途谋划,都显露无遗。 梳理民国时期留美生写作的310多篇中国问题博士论文,其彰显的最鲜明的学术价值取向就是学以致用、学术报国的强烈现实关照。其在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问题研究都呈现了这一重要特征。 中国教育问题是留美生最关注的领域。在留美生撰写的314篇中国问题博士论文中,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论文多达61篇,几占全部中国问题博士论文的五分之一。其可观数字,真实反映了民国一代中国海外学子对教育在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认知。61篇中国题材博士论文中,绝大多数研究的是具体的中国教育问题,如中国教育的民主趋向与现代化(4篇),宗教教育(8篇),初等教育(4篇),中等教育(5篇),成人教育(3篇),地方教育(4篇),乡村教育(4篇),比较教育(5篇),教育财政与公共支持(3篇),海外华人教育(4篇),教育测验(2篇),教育组织与机构(2篇)。此外,还涉及青少年教育、幼儿教育、女子教育、外语教育、师范教育、体育教育等。几乎涉及教育领域的所有具体问题,关注范畴极为宽广。这些论文,较少纯学理、理论性的研究,更多的是紧扣中国教育现实,体现了那个时代留美学子教育救国、教育报国的热烈情怀。郭秉文的《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1915年)、蒋梦麟的《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1917年)、庄泽宣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民主趋向》(1922年)、张彭春的《论中国教育之现代化》(1924年)、陈友松的《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1935年)等都是其中的名篇佳作。张彭春在其博士论文序言中谈及论文写作缘起,就是为了“对中国正在经历的现代化混乱过程做出关键性解释”,“发现转变时期有效教育内容的形式”,“开发出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和重新调整论点的取向”⑩。陈友松在其论文导言中也说:“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有关财政支持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而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保证公共教育获得充足、稳定的财政支持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启示”(11)。检视留美生的中国教育问题博士论文,张彭春、陈友松的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都是为了以教育研究解决中国现实教育问题,推动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留美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同样显示出其强烈的现实关怀。对留美生博士论文目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留美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应用经济学,很少涉猎理论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研究的选题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财政、货币金融、交通运输、中外贸易、农业农村等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而这与民国时期不同阶段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是紧密呼应的。譬如一二十年代,留美生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特别关注中国的财政金融,如魏文斌的《中国的货币问题》、朱进的《中国关税问题》、黄汉樑的《中国的地租》、黄风华的《中国的公债》、李权时的《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中央、省、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研究》、刘廷冕的《现代关税政策:以中国为中心》、寿景伟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和财政:财政制度与思想发展研究》、林书孟的《中国的外债》等多篇论文都是有关该领域的选题,涉及中国财政史、关税、土地税、公债、外债、农业财政、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预算诸领域。原因主要在于民国初年中国财政困难、币制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留美生认为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经济学理应为国家的现实经济困难出谋划策。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主要的经济现实问题是改革币制,实现由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变。因此,这一时期经济学博士论文内容最为集中的是货币金融问题,以期为中国的币制改革寻找良方。杨学坤的《中国货币计划的批判性研究》、郭光宇的《英、法、美银行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梁炳琪的《中国货币和银行政策的历史的批判性研究》、林维英的《中国的白银贬值:1926-1931》、陈兴乐的《中国的中央银行》等选题就是该领域的研究尝试。同一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在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农业农村问题,因此农业农村问题进入留美生的研究视野。这一时期,留美生选择中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占有较大比例,涉及农业规划、农业合作、农村金融、土地税、农民生活、租佃关系、粮食问题、水利建设等诸多方面。对于留美生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问题为旨归的现实观照特征,20年代初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多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游学的何思源,在其多年留学结晶《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之研究》一书的序言中留下了自己的夫子自道。他说:“多年来吾国工商凋敝,民生穷困,对外贸易,日处于不利地位,归究本源,都是因为吾国的国家政治团体,无对外的经济政策。”“‘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这个问题,关系中国全部民族的生存,是重大而且最急切不过的”,“中国的经济生活,即操于各国侵略者之手,则补救中国的经济地位,更不能不知道各国运用经济的手段,利用他们的前规,做我们方法的借鉴”(12)。其主导思想就是要为中国统治者和经济学家制定经济政策和在国际上进行经济交往提供决策依据。马寅初在留美回国后也曾说:“在我成了一个严肃认真地学习研究中国实际国情的学生后,才开始把我所学的西方知识转而用来应对中国突出的经济和财政问题。”(13)何思源、马寅初的言论代表了一批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留美生的心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