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的举措 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为解决粮食危机、推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制订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 1.治标方面 一是减免灾区人民公粮征收。日军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根据地粮食减产,引发了严重粮食危机,引起了群众的恐慌,中共对此非常重视,决定减免公粮征收数量,逐步减轻群众的粮食负担。通过减免公粮征收数量,使得民众粮食负担减轻。在太岳区和岳北区,根据地党和政府执行了减负政策。1942年,太岳区减免公粮4.1万石、公款287.7万元;岳北区减免公粮12万石、公款168.7万元。1943年9月,太岳行署在岳北减免公粮37.5万公斤,在岳南减轻公粮75万公斤、公款15万元(26)。该区屯粮数(征收公粮)为11.5万石(27)。 二是发放贷款和救济粮。面对严重的粮食危机,根据地政府一方面减免公粮征收数量,另一方面发放粮款赈济灾民,增拨粮食救济灾区。太行区在1942年拨出救济粮560万斤(当时每个灾民每天救济粮以新秤4两计算),通过贸易由西部非灾区购粮调剂供应东部灾区(加变卖公粮)达4600万斤。银行贷放救灾款2000万元。太岳区1943年拨灾区救济粮和贷粮达60多万斤,调剂粮食326万斤(28)。 三是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除了减免公粮和发放赈济粮款之外,根据地的党政领导根据上级指示,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较为适宜的粮食负担政策。合理负担办法,是根据地囤积军粮的主要征收制度,原是阎锡山政府提出来的,随后在根据地逐渐推广。太行、太岳区各县仿行第二战区阎锡山的《抗战时期村合理负担办法》,即按财产情况把村分为12等,户分为19等,按等定分,然后评议负担(29)。公粮是根据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940年到1942年,根据地陆续修改了原来的负担办法。1940年12月19日,冀太联办颁布了《征收救国公粮暂行办法》中规定,以小米2.5石为起征点,分级累进,负担不超过其总收入的30%。1942年9月21日,晋冀鲁豫边区颁布了《游击区、接敌区财粮累进负担暂行办法》,该条例规定征收公粮以人计算,以产为征收单位,以土地产量为基础,向财产所有人直接征税。免征点为平均每人全年收入2石谷(合270斤),过免征点5石为一等,累进以每斗3毫计算,超过免征点20石为第7等,每斗以7厘6毫计算;30石以上不再累进(30)。 四是精兵简政。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发展,根据地各种机构不断增加。机关臃肿的状况无疑加重了人民负担。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克服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粮食困难,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根据地从军队到地方,从上层到基层,普遍开展大规模的“精兵简政”运动。为了精确计算民力、物力,以确定根据地所能负担的脱产人员数量和支持抗战的能力,边区政府还发动各级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农村调查,并据此制定了合理的简政方案。在太行区,经过此次简政,边区的机构和脱产人员大大减少,仅太行区县以上工作人员即减少了18%,节省经费38%,节省粮食1000万公斤(31)。1942年比1941年减少公粮1170万公斤,1943年比1941年减征33%,1944年再次减征,比1941年减征了将近一半。同一时期,太岳区实行“精兵简政”后,至1942年9月,即节省经费200万元,节省粮食780万公斤,减少人民负担1/10(32)。 五是实行减租减息。为了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解决农民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在1938年和1939年,根据地普遍宣传、执行了减租减息政策,部分地区实行了“二五减租”、“分半减租”或“对半减租”、“一分减息”。减租减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初步改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抗战热情和革命积极性。通过减租减息,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改善了。根据太岳区冀氏秦壁第三小区的调查情况,1944年比1943年每人平均多打4.4斗,从各户来看: 六是扑灭蝗虫,补种作物,采集代食品。干旱的天气往往会导致蝗灾的爆发。根据地腹心地区的左权、涉县、黎城、偏城、潞城、平顺、武安、磁县、安阳、林县、沙河等地在1943年、1944年均遭灾严重(33)。1944年5月3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军区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扑灭蝗蝻的紧急号召》,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打蝗运动,用烧、杀、打等方法予以扑灭,许多地方以区为单位,组织村与村联防,分街分队进行地区封锁、包围、歼灭,打破了村与村,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扑打的结果,据太行区10个县统计,打死蝗虫1825万斤、挖蝗卵蝗蝻11万斤。边区政府发放打蝗奖励粮和挖蝗卵兑换粮达1000万斤。终于把蝗虫基本消灭在太行山脚下,飞到晋东南的很少(34)。 此外,为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还鼓励民众灾后及时抢种补种。以太行区为例,1943年大旱两个半月,7月28日才下雨,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组织抢种补种蔬菜和快熟作物,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争取10天,突击晚熟庄稼及蔬菜的抢种改种补种和多种,渡过灾荒。”(35)与此同时,根据地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大种晚秋作物,缩短灾期。1942年秋,太行区一小部分灾区降了偏雨,灾民补种秋菜,获得良好的效果。边区党和政府受这个经验启发,在1943年号召灾民,责成公营粮店,购储大量晚庄稼和秋菜种子,如荞麦、小糜、小黍、六十日苞谷和萝卜、蔓菁、小菜根等,当8月降雨后,立刻开展了大规模的补种、抢种,获得了丰收(36)。 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根据地党和政府还鼓励普通民众努力采集代食品。如1942年秋和1943年秋,粮荒发生后,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立即发动群众开展了采集野菜、准备代食品的运动。仅八路军前方总部每人平均采集野菜晒干的就有100多斤,边区政府机关1943年1个月即采集3万斤。至于灾民,没有一家不采集野菜,不准备代食品的。此外,还在根据地内推广吃野菜的方法,介绍治疗吃野菜中毒的药方(3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