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粮食危机及应对(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安徽史学》 郝平 参加讨论

    2.治本方面
    一是以工代赈、安置灾民。以工代赈是根据地救济灾民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是组织灾民或外来灾民协助根据地政府运送粮食。太行区由于白晋线西侧地区产粮多于东线,导致粮食的价格东贵西贱、货币比价东高西低的特点。因此,组织灾民从西线购进粮食运往东线高价出售,通过运粮实现以工代赈进行自救。1942年10月太行区一、五、六专区为根据地自西向东运粮,在此地组织灾民参加了运输工作,灾民获得脚价。参加运输之灾民共赚711710斤小米脚价。开始时非灾民组成运输队(牲口多),脚价每斗1元;后来规定灾民运输4次,牲口运输1次,让灾民获得更多利益。据太行区计算,通常1个劳动力每日运粮所得除吃用外,尚可剩余半斤至1斤小米。这次运粮可获运费折换小米2斤,再织成布又可得小米1斤(38)。
    除了以工代赈以外,根据地党和政府还想方设法安置灾民,组织移垦。从历史上看,冀西、豫北地区一遇到灾荒,就向晋东南逃荒。1942年和1943年遭灾后,冀西特别是豫北灾民大量向太行、太岳两区山地逃荒。据太行区报告有25万人次,太岳区最多时每天两三万人。对逃荒灾民,除去极少数单身汉和无家可归者给予安置外,绝大部分都发给路费,劝其回去,生产自救。据统计,太行、太岳两区安置移垦落户的灾民约3万余人(39)。对于那些无法在本地区参加生产自救活动者,组织他们投靠亲友进行移垦。
    二是订立安家计划,厉行节约,开展灾民互济运动。生产救灾,不只是受灾的县、村要做计划,需救济的家庭都要做计划。安家计划内容包括:缺粮多少,野菜代替食品补充多少,从赈工生产中赚取粮款多少,最后请政府救济多少。在灾荒严重期间各部队、机关还普遍开展节约运动,并取得显著的成效。据1942年不完全统计,太行区节约1261700多斤小米,其中边区一级党政军民直属单位节约了39980余斤(40),地方干部每人节约4两小米(一斤为16两),军队每人节约2两小米。太岳区部队在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春,共节约小米4595石,平均每人节约小米2斗2升多(41)。党政军机关干部、战士,工厂、学校、公营商店的职工,为了省出粮款救济灾民,除每人粮食定量减少4两外,有一段时期还减少了7两。部队机关人员津贴、菜金、甚至办公费,都由自己生产解决,不要公家发给(42)。为解决农民春耕中的困难,根据地党和政府还鼓励发扬友爱精神,开展灾区各阶层人民之间的互济互助,邻里之间、亲戚之间,有粮的接济无粮的,粮多的接济粮少的,务求不饿死人。据太行区不完全统计,互济小米达1540万斤(43)。
    三是开展自救生产运动。根据地政府的赈济和以工代赈所用的财务数目是巨大的,卓有成效。但是解决粮荒,终究还是要靠群众的“自救生产”。这是根据地党和政府的粮政不同于历来统治者所谓“荒政”的基本点。为克服困难,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公私兼营”、“组织起来”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指导下,根据地开展了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自救生产运动。为了推动这一中心工作,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先后发出指示,阐明了群众性自救生产运动的深远意义,总结了经验,推出了样板,作出了部署。在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动员和组织下,太岳区的党政军民四位一体,齐心协力,掀起了生产渡荒、生产救灾、生产自给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1943年春,太岳区垦荒7500亩,开渠1500里,变10万亩旱地为水地,增产粮食3万石,很多部队、机关生活大大改善,自给率大大提高。长子县游击大队生产自给粮食11个月(44)。在开展大生产运动后,太岳区9个县在1943年扩大耕地面积123492.87亩,增加粮食产量49397.148石(45)。
    四是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根据地为防止荒地、开垦新荒地和熟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制订了具体政策。为提高农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根据地政府颁布了鼓励开荒的优待政策,把开荒地免负3年公粮延长到5年。由于政府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和部队、机关人员纷纷垦荒,开荒取得了巨大成就。1944年开荒成绩更大,仅太行区,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农民就开生荒252096亩、开熟荒96406亩,等于该区1939年至1942年开荒总数40万亩的87.13%。据《解放日报》报道:“太行群众在开荒方面,1月来形成普遍的高潮,男女互助组遍布山坡田野,即在下雨刮风的日子也不停工。很多老人说:‘有生以来没有见过像今年这样的开荒。’”(46)在太岳区,由于战争和灾荒,根据地许多地方出现了土地无人耕种,大量土地荒芜,尤其是遭受日伪烧杀过的地方,土地荒芜更为严重,致使农业生产衰落,粮食大减产。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号召人民群众,既要开垦生荒又要消灭熟荒,并作出了奖励开垦荒地的规定,如新开垦的生荒地所有权归开垦者所有,又规定几年内免除或少出负担。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垦荒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在1942年至1943年全区新开垦荒地15万亩的基础上,1944年全区又扩大耕地面积30万亩(包括开垦生荒、熟荒、垒土塄、平毁碉堡等新增的土地在内),加上精耕细作共增产粮食140万石(47)。
    五是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48),是争取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这是根据地政府的一贯方针。太行区先后开凿了涉县漳南、黎城漳北大渠。漳北大渠全长22里90丈,用石工5万多,土工2.7万多,共用款28万元、小米14.4万斤,灌溉面积3463亩9分3厘,至少增加产量1/3(49)。太行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4年,3年中共修渠14条,全长120余里,浇地13209亩。修筑这些渠用了巨大的成本和人力。如涉县的王堡、黎城大寺和上遥3条大渠,成本是981075斤小米。所费人力:王堡渠102081个、上遥渠105146个、大寺渠288635个。但仅在这3个区,每年就可增产981075斤细粮。1944年太行区7个县共开渠54条,灌地9379.2亩,如以每亩平均增加1斗5升细粮计算,则可增产1400石细粮。据统计,太岳区在1942年秋后到1943年春播,共开渠1150里长,变旱田为水田1000顷,每亩增收粮食3斗,即增产万石(50)。
    六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技术落后,因此,要想提高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单靠农民群众的热情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从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着手(51)。因此,普遍提高耕作技术,增加面积产量,是增产的重要途径。推广良种,也可以显著增产。毛泽东指出:“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52)为此,根据地党和政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种技术,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如推广金皇后玉茭、169小麦等优良品种。据南委泉村72户统计,1943年金皇后玉茭播种272亩,可选种8.5万斤,1944年推广到3.5万亩地,每亩可产452斤。而据种土玉茭的12户统计,每亩仅产289斤,如此可见,推广优良品种后每亩可多打163斤,增加产量达56%。在推广169小麦上,1943年播种1211亩,根据几个区的试验结果,比一般小麦多打30%。此外,太行区还推广了温汤浸种的办法,据黎北1944年的统计,一区经过浸种的占播种面积的70%,二区占83%(53)。太岳区还通过农业试验农场推广金皇后玉米良种4.05万公斤,并且研究和推广了优良谷种、棉种、菜种。此外,太岳行署生产建设指导室发明了新式的犁耧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54)。
    七是开展劳模运动。为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推动粮食生产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地召开了盛大的生产展览会和劳动英雄大会,交流生产经验。增加生产力要依靠技术和劳动,当时根据地处在落后的农村,不能不多依靠劳动效率的提高和群众劳动积极性的提高(55)。在太行区,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了全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同时举办战绩展览和生产展览。太行区书记李雪峰在讲话中总结了全区的大生产运动经验,要求英雄们在组织起来的运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走群众路线,学习民主作风,做出更大的贡献。太行区领导戎子和在讲话中要求,从建立革命公私家务(经营),达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出发,完成1945年太行区的生产计划。大会选出太行区劳动英雄39名。在太岳区,于1945年1月1日至23日,在士敏县郑庄召开全区英雄大会。大会选出全区劳动英雄52名,模范工作者13名(56)。根据地群英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1945年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太岳区,1945年上半年,全区扩大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部队开荒3.1万亩,开凿大小渠111条,打水井48眼。根据地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粮食产量超过了战前粮食的最高产量,同时也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灾害,1941年太行区增产粮食30万石,太岳区增产粮食14万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