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田中健夫《倭寇:海上历史》(杨翰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东亚史乃至世界史的视野出发,考察了14至16世纪倭寇的发生环境、中日外交背景、重要战役、中国沿海政策、走私贸易、东亚海域特点等诸多问题。赵现海《晚明东亚海域地缘政治变迁与天津镇、登莱镇的建立》(《国家航海》第11辑)指出面对“壬辰倭乱”的冲击,明朝开始在东亚加强以防御为主的军事经营。赵红《论明代抗倭援朝战争时期的山东海防》(《齐鲁学刊》第4期)指出明朝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提出筹海理论并初步实践。 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历史遗存考》(海洋出版社)对中国福建与北京,包括机构、宗教、航海造船、人物、碑刻、墓葬、物品等的中琉交往遗存,进行了考察。尤淑君《明末清初琉球的朝贡贸易与其多重认同观的形成》(《世界历史》第3期)借助明清之际琉球放弃南明,改投清朝的个案,指出认识17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需跳出朝贡体制的框架局限,从周边诸国角度出发。 张先清《小历史: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相遇》(商务印书馆)从“小历史”着眼,对晚明士大夫与耶稣会士的文化接触,进行了细致刻画。周书灿《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指出耶稣会士带来的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古史体系。肖清和《“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中华书局)考察了明末清初天主教群体的形成及其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刘小珊等《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商务印书馆)考察了身兼传教士、葡语翻译、贸易代理人等多重身份的葡萄牙耶稣会士陆若汉,周游于东亚世界,推动日本基督教的发展、明代中国引入西欧火器的历史活动。 六、宏观研究与理论构建的尝试 本年度几位学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了相关理论认知,从而提出或完善了各自对于明清社会认识的框架体系。 赵世瑜《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从明清时期流传的祖先移民传说个案入手,指出明朝并不试图维系元朝的巨大版图,统治集团也不具备蒙古人那样的能力,但在相对内缩的版图内,通过制定各项国家制度,强化对土地、人口的管控,从而形成比元朝更强的内在凝聚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区域开发、人口流动性加大、国家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加大等因素,开始逐步向外扩展。清朝对基层社会支配方式几乎完全延续明朝,只是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支配强度更大。故从明至清,正是国家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要义》(《求是学刊》第2期)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述,提出了关于15至19世纪中国社会形态与演变道路的假说——“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所谓“明清帝制农商社会”,指在中央集权的帝制体系框架内展开的以农业、手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商业化程度日益增强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帝制——官僚——郡县体制与农商混合经济达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共生态。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覆盖广袤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来保持基本社会平衡和持续性,具有独特的性征和演进倾向,应该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对其生成轨迹的梳理有助于重新解读秦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进的历史,对其遗产的考察则有益于把握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渊源。赵轶峰《世界大变迁与明清中国:对现代早期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再思考》(《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将西方现代早期与明清中国相对比,指出二者虽有一定相似性,但差异甚大,单纯以某一指标来衡量,比如雇佣劳动关系、GDP、伦理价值,是偏颇的。 万明《传统国家近代转型的开端:张居正改革新论》(《文史哲》第1期)指出张居正改革是在全球化开端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推动了财政体系从以实物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转型,与全球经济发生了密切关联,标志着中国从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 陈宝良《明代的时代转移与风俗变迁》(《中州学刊》第10期)认为历史变迁存在若干重要的时段,这便是“时代转移”。明代的时代转移节点是正德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在此前后发生了从纯朴至新异的巨大改变。樊树志《晚明大变局》(中华书局)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晚明中国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赵现海《新农战史研究大有可为》(《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27日第1版)在对包括明末农民战争在内的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整体审视的基础上,倡导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进行“区域农战史”的研究,将之置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视野下,审视其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意义与历史影响,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农民战争史理论体系,即“新农民战争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