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水土保持学的引进,中外学者调查各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情况,发表相关的学术研究论著。中央与地方政府组建水土保持实验机构,制定法律法规,组织技术专家研究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与措施。以政府为主导、技术专家为骨干力量的治理模式的形成,改变着中国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了环境治理思想的发展。 关 键 词:民国 水土保持学 环境治理思想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研究”(2015H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荣华,历史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陕西 杨凌 712100)。 民国时期,随着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国社会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与科学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科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治理思想,也呈现出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环境治理思想中,水土保持理论是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西方水土保持学的引进,中国社会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外学者奔赴各地,调查与研究水土流失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立了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制度与机构,这开启了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基础。 一、西方水土保持学的引进与水土流失问题的调查 水土保持学属于林学的分支,它通过研究地表水土流失的形式、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与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原理、治理规划、技术措施及其效益等,以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保护生态环境服务①。水土保持学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西部平原的开垦,自然植被遭受破坏,土地裸露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沙尘暴肆无忌惮地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导致了自然无情的报复,美国社会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法律、机构以及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治理土壤侵蚀问题,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水土保持学说②。民国学者陈恩凤指出,水土保持研究始于北美,且时间不长,“查斯项工作之研究,兴于北美,北欧土地利用甚为合理,土壤鲜生侵蚀,故此成为专门科学,不过二十年内事”③。美国治理水土的实践,促进了水土保持学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 中国的水土保持研究是在美国学者罗德民等人的帮助下开展的。作为国际水土保持学科奠基人之一的罗德民教授,1922年来到中国,在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任教,1923年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调查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1924和1925年带领李德毅、任承统、蒋英等金陵大学森林系的师生,在山西进行水土流失的试验,先后写下了《山西森林滥伐和斜坡侵蚀》《山西土地利用的变迁》等学术论文,1926年在山东进行雨季径流和水土流失的研究。此外,他还与任承统等人调查了淮河流域的植被与水土流失情况,写下了《森林地面覆被物影响地面流量土层渗透及土坡冲刷之试验》《淮河上游调查报告》等文章。1944-1943年,罗德民又一次来到中国,主持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到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帮助国民政府拟订开展水土保持研究的工作计划、培训中国水土保持工作人员以及筹建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④。罗德民因工作缘由返回美国后,另一位美国学者寿哈特来到中国,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水土保持研究。他还在重庆建立小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发表《美国水土保持之实施及在中国进行之方法》《珠江流域之水土保持》等论文⑤。 水利学家在治水的过程中,也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李仪祉指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事关黄河治理的成败,“黄河之患,在乎泥沙。泥沙之来源,由于西北黄土坡岭之被冲刷。欲减黄河之泥沙,自须防制西北黄土坡岭之冲刷”⑥。引进西方的水土保持理论,有助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解决困扰黄河的泥沙问题。水利专家张含英指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迫在眉睫,但是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必须借助“它山之石”:“我国对防制土壤之冲刷,虽需要至切,但迄未着手。欲事探讨,只得借助他山。兹读美国鄂礼士著《土壤之冲刷与控制》一书,推理精详,徐庶阐明,堪供参考,爰迻译之。”⑦《土壤之冲刷与控制》一书,系统全面介绍了土壤冲刷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冲刷之因素、防护之方法、雨量与径流、阶田之设计、阶田定线之理论及实施、阶田之修筑、阶田修筑之费用及其维护、阶田之排水出路、沟壑之控制、临时性及半永久性节制坝、永久性节制坝或保护坝、植物之特殊效能、土壤之保持及田地之应用等内容。他对这本书的翻译,丰富了中国的水土保持理论,促进了治水事业的发展。 林学家在研究中国水土流失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国外水土保持知识的重要性,先后赴国外考察。傅焕光于1945年6月被国民政府农林部派往美国学习水土保持知识,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华盛顿大学等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在罗德民教授的帮助下,走遍美国,考察了美国水土保持和公园、森林、农场、林场等地⑧。任承统于1945年6月到1946年6月间在美国学习水土保持⑨。蒋德麒于1947年赴美,考察美国东部、中西部以及西南部30多个州的水土保持工作,收集各州水土保持站、径流试验场、保土植物种苗试验场等单位水土保持的资料⑩。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经历,有助于中国水土保持学的发展。 当林学界、水利学界研究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时,土壤学界也认识到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作用。“土壤为农业国家之第一资源。一果一粟,莫不自出于土壤之栽培;一草一木,莫不赖诸土壤以生长;土壤本身之质或量的侵蚀,实为国家莫大之损失。是故土壤侵蚀之防止,保土,保水,保肥等之实施,非仅仅限于改进农事,增产粮食而已也。若不防止,则其加诸人民之剥削,致使国家贫困民生疲敝,匪可言喻”(11)。了解土壤侵蚀的基本情况,首要任务是进行土壤调查。“美国昔日对土壤调查,今日对土壤保持工作极为积极,农部肯列为中心工作,政府肯予以大量经费。其对土壤保持工作不是局限于消极的防止土壤冲刷,且积极地连恢复荒坡碱滩与沙漠等正常生产力都包括在内”(12)。进行土壤调查,了解不同区域土壤的组成成分,是抑制土壤冲刷、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 为了研究中国境内的土壤,1930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土壤研究室,负责全国各地的土壤调查工作。它的主要工作有四个方面:一是土壤调查及土壤图之测制,二是土性研究及土系鉴定,三是工作方法之厘定及研究,四是土壤保肥试验。其中,土壤保肥试验,包括土壤侵蚀试验。到1940年,土壤研究室完成的测试试验包括保肥试验场区紫色土在不同坡度与坡长及各种耕作状况下所受侵蚀的程度、等高条植试验、护土植物试验等(13)。土壤研究室所负责的杂志《土壤》,发表了一些与土壤冲刷有关的研究成果,如黄瑞采与原绍贤的《土壤冲蚀箱具试验第一次报告》、黄瑞采与陈骥的《土壤冲蚀田间实验报告》、马溶之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李连捷与何金海的《嘉陵江流域土壤冲蚀及防淤问题》、于天仁的《重庆紫棕泥之团聚度与侵蚀率》等(14)。此外,中国地质调查所出版了有关土壤调查的书籍,有《土壤分类及土壤调查·河北省三河平谷蓟县土壤约测报告·陕西渭水流域采集土壤标本报告》《甘肃西北部之土壤》《江苏省句容县土壤调查报告书》《江苏淮安高邮一带之土壤》等(15)。 除中国地质调查所外,各省地质调查所与大专院校的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土壤调查与研究,出版了一些专著。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出版的著作有《江西之土壤及其利用》《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土壤室工作计划》等,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出版的著作有《福建永春县之土壤》《福建瓯建阳邵武崇安区之土壤》《福建九龙江区之土壤等》。此外,中山大学农学院广东土壤调查所,出版了《中山县土壤调查报告书》《新会县土壤调查报告书》等,金陵大学农学院出版《中国黄土区土壤冲刷概况》等(16)。土壤学界对土壤环境、土壤分类、土壤利用与管理、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为水土保持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学术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