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相关研究主要有:邢义田的《行役尚未已日暮居延城——劳榦先生的汉简因缘》,《古今论衡》(台湾)2002年第8期;沈颂金的《劳榦的居延汉简研究》,《南都学坛》2003年第3期;陈其泰主编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372页;林益德的《恭读秦汉史权威劳贞一先生的学术著作》,《简牍学报》(台湾)2006年第19期。 ②劳榦在《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说:“等到傅孟真先生逝世以后,我在参加傅先生遗集整理工作之中,在傅先生的一本书中,看到夹着陈先生一张回复傅先生的信,对我加以郑重的推荐,这件事陈先生从来未曾直接和间接表示过的,使我万分的感动。”参见(台湾)《传记文学》1970年第17卷第3期。 ③劳榦在《居延汉简考释自序》中说:“现在的释文,就是根据原简的反体照片,这些是因为制版由商务印书馆摄影并由沈仲章先生经手拍摄的。为写成今体和校对分类,我已经费去两年多的时间。”此文末尾所署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说明1940-1942年劳榦于四川南溪从事居延汉简的反正体转换与释文的分类工作。此外,在《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自序”中,劳榦说:“陈书发箧,阅历四载。”篇末所署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也说明劳榦对居延汉简释文之工作始于1940年。 ④据瞿林东教授所言,何兹全研究魏晋南北朝兵制的学术兴趣,一是受到陈寅恪之《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的影响,一是受到劳榦之《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的启发。参见瞿林东《何兹全先生的三国史研究》,载《何兹全先生八十五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⑤分别参见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235页;《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⑥西岛定生在《汉代の土地所有制-特に名田と占田について-》(《史学杂志》第58编第1号,1949年6月)一文中便借鉴了劳榦《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等研究成果。 ⑦参见梁方仲编著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甲表4前汉元始二年各郡国人口密度”“甲表8后汉永和五年各郡国人口密度”“甲表9后汉对前汉郡国口数增减之比较(系估计数字)”等处作者所标注的“资料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7、33页。 参考文献: [1]劳榦.劳榦教授的自述[J].湖南文献,1978(4). [2]劳榦.大学时期以前的回忆录——童年时代眼中的世界和初期的读物[J].中外杂志,1968(5-6). [3]劳榦.五四新文学的洗礼[J].联合文学,1968(2). [4]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附录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劳榦.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13). [7]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8]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J].史学月刊,2000(3). [9]劳榦.两汉刺史制度考[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3(11). [10]劳榦.汉代察举制度考[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17). [11]劳榦.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9(2). [12]劳榦.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10). [13]重近启树.围绕秦汉兵制的若干问题[C]//[日]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5]劳榦.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5(2). [16]劳榦.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5(2). [17]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3). (本文原载于《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