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7日,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派出考察队,前往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南极洲建立一个科学考察站。”那年年年底,我有幸担任海军某型直升机机长随国家南极考察船编队出征南极,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建设“长城站”任务。我成为第一个在南极上空飞行的中国飞行员。 回首当年,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南极州上空翱翔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去之前,心里还真有点打怵。南极那地方,冰天雪地,经常有12级以上风暴,外国飞机在那里飞行时摔了不少架,我们的飞机到那里能飞吗?我心里确实没有底。可又一想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还没有取得《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席位,没有自己的考察站,我心里就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南极是个“万宝之地” 为了了解南极,认识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考察南极的各项筹备工作。1984年6月12日,国家海洋局等五个部门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的《关于我国首次组织编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得到批准。海军308名官兵将随我国南极考察编队首赴南极,在南极洲上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高桥码头,彩旗招展,鼓乐齐鸣。上午9时43分,海军J121船收回最后一根缆绳,徐徐离开高桥码头,向长江口驶去,开始踏上远征南极的航程。我和战友们站在船尾的甲板上,不停地向亲人们挥手致意,眼里闪耀着激动的泪花。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这块被南大洋包围的大陆,终年覆盖着厚厚的冰层。狂风恶浪、巨大的冰山和陡峭的冰障,象一道道封锁线,把它和其它大陆分开,使人难以接近,素有“世界寒极”、“暴风雪的故乡”之称。自南极大陆发现150多年来,世界上多少科学工作者,为了探索它的奥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02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罗斯岛建立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十年后,暴风雪和饥饿使他和他的伙伴全部长眠在自极点返回的归途中。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35—1959年的20多年间,仅美国就有50余架飞机在南极上空遇难,平均每年要发生两起飞行事故。然而,正是他们不畏艰险、不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才使人类开发南极的光辉事业取得进展。至1984年底,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先后在南极建立考察站。 科学家们经过几十年的勘察,证明南极是个“万宝之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燃气、煤、铁、铜、锰等220多种矿物。在东南极维多利亚地,还分布着世界最大的煤矿,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煤层厚度达六到九米。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周围200公里区域,还埋藏着世界上最大的磁铁矿床,厚度达70米,宽五到十公里,延伸180多公里,含铁量30—38%,如果开采出来,足够全世界用200年。因此,不少国家在抓紧进行较大规模的勘探工作,并投入很大力量解决适应极地环境的开发技术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