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1984年中国舰载机首次在南极上空飞行(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军网 newdu 参加讨论

    我目光紧盯着飞机仪表,不时地透过机窗眺望一眼乔治岛上那起伏的山峦和玉立的冰川,从心底油然而生起一种志豪:人类考察南极百余年,南极的上空留下的都是外国飞机的航迹。今天,中国飞机终于在这里留下了我们自己的航迹。
    超强度吊运“长城站心脏”
    南极只有冬、夏两季之分,乔治岛一带每年3月15日起开始进入冬季。按计划长城站建设必须在1985年2月20日之前完工,考察编队船必须在3月初前撤离乔治岛。如果船不能按期撤离,就会被冰雪封住。可这几天的暴风雪,使得直升机不能起飞,小艇不能开航,人员被困在船上。从船上卸运物资工作中断了5天,特别是两台发电机没有卸下来运到岛上,影响了建站计划。望着近在咫尺的南极大陆,人们心急如焚。因为发电机是保证南极长城站施工和考察队员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是“长城站心脏”。没有电源,长城站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长城站就建不成,中国人第一次南极考察就会宣告失败,就会有损于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形象。一想到这些,我就吃不香,睡不着,心里不踏实。
    据外国资料记载,自有南极探险史以来,先后有60多架飞机在南极上空遇难。南极的风速经常是20-23米/秒,能见度常在1千米左右,云底高常常只有50米。在这恶劣条件下飞行和吊运船上物资,不仅对直升机机组成员是第一次,在中国航空史上也没有过。两台建站急需的发电机分别重2.3吨和2.7吨,平均长2.6米,宽1.3米,高2.1米,在国内装船时是用两条船上的起重机吊装的,在南极,两条船无法靠近,吊运发电机的任务就落在直升机上。然而按照我驾驶的“超黄蜂”直升机性能规定,着舰吊挂飞行,最大风速不得超过每秒12米,云底高不得低于2千米,能见度不能少于5千米。而在风大雾大的南极,这种天气极为少见,加上飞机在国内从未吊运过这么重的物体,难度和风险着实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提出不飞。因为中国舰载直升机出现在南极上空,并完成了空中考察和运送轻便物质任务,已经是一个奇迹。可是能退回去吗?退回去,长城站就建不成,一切一切就会前功近弃!
    那几天,我常在睡梦中惊醒,翻来覆去掂量:自己飞,万一出事怎么交代?租用外国飞机请外国人飞?不行,绝对不行!中国人考察南极还要请外国人出马,难道中国飞行员都是白吃饭的?我想呀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个人安危事小,国家利益事大,豁上命也要飞!”
    “为了建好考察站,我们一定要飞!” 我主动向编队指挥员提出了请求。我何尝不知道,有的国家在南极每年坠毁2架飞机,做出这种决定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可那时,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为了确保任务完成,我和指挥员吴火根及空地勤人员反复研究,精心计算,制定一套吊运方案,以确保无一失。我们针对发电机体积大、份量重、受风面宽、空中易摇晃等特点,大但采用国内极少采用的短钢索吊运,将原来飞行条令规定的15米纲索缩短为7米。这样可以避免物体摇晃,保证运输安全,但却给我们操纵飞机增加了难度和危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