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什米使团 米什米使团的任务包括:第一,前往叶普河(Yepak River),“为了以一种准确无误的方式表明印度和西藏之间的边界”,在中国树立的界旗旁边竖起一个堆石界标。(57)第二,尽力探索洛希特河谷以西地区,最终确定通向迪邦河上游的边界。第三,打算修建一条从洛希特河到叶普河的小路。第四,要将现在英国领土上的中国官员“礼貌地”驱逐出去。(58) 米什米使团的行动由萨地亚助理政务官邓达斯负责率领,又分为两支分队。一支分队打算沿着洛希特河向管带程凤翔在叶普河附近插界旗的地方前进,另一支分队,包括贝利(F. M. Bailey)在内,主要任务是探索洛希特与迪杭河至香河之间的迪邦河谷(the basins of Dibang)和西塞里河(Sisseri River)。(59)他们最后了解到,中国在迪杭河上游第一个藏人居住的阿连波(Alenpo)村驻有400名士兵。邓达斯还派人探察了德赖河(Delei River)。德赖河是察隅河的支流,大约距离萨地亚90英里的流程。他们在此遇见了米什米头人马扎农(Mazanon),向他们讲述了“张大老爷”(Chang Ta Lao-yeh)(60)给当地人发放护照的经过。(61)米什米使团及时向英印政府汇报了这一情况,称:“中国官员召集米什米人开会,宣布他们是中国臣民,要服从中国命令。还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用赵尔丰名义颁发的、有汉藏两种文字表明是中国臣民的身份文书。哈德卡斯特尔上尉(Captain Hardcastle)收集到15份这种护照文书。”(62) 3.米里使团 米里使团的任务是在苏班西里河及其分支进行考察,由科尔伍德(G. C. Kerwood)带领,目的是“同当地部族建立友好关系,调查探索该地区,以获得印度与西藏-中国地区之间进行令人满意划界的信息”。(63) 科尔伍德带领的米里分队来到苏班西里河附近,和阿波尔远征队一样,在1911年至1912年间并没有抵达中国西藏,尽管他们抵达了苏班西里河卡姆拉支流(Kamla tributary)附近的塔里村(village of Tali),而且看到了当地人同西藏人之间颇为活跃的贸易往来(藏盐换取当地的皮革和大米),但米里使团并没能越过塔里村,因为当地村民对英人怀有极大的敌对情绪。他们认为,虽然塔里村充斥着西藏生产的货物,如铜铃、念珠、剑等,但西藏并没有对该地发生直接的政治影响,藏人从未到达如此之南。(64) 据英印档案记载,1912年7月11日夜,当科尔伍德一行在塔里村宿营之时,遭到了珞巴族人的偷袭,一些英军被杀死。由此,直到11月,英军仍然寸步难行。12月,当英军企图再次前进时,又遭遇恶劣天气,不少士兵患病,无法前进,只能撤回印度。(65) (三)阿波尔远征产生的影响 英国政府和英印政府在1911年9月悍然发动了武装侵略中国西藏东南地区的战争,这是自1903年至1904年英国第二次大规模武装侵藏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66)此次战争由一次偶然事件引起,但却成为英国对藏战略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英印政府和伦敦英国政府之间罕见地达成了意见统一,抓住机会越过所谓“外线”,企图制造一条“新外线”(下文将会详细述及),从而将英国的战略边界线继续向北推移。因此,可以说,威廉逊事件引发的“阿波尔远征”,象征着英国对藏政策由“精明无为”(或曰“不干涉”)政策转向“前进”政策。英印政府的“远征”行动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所谓的“惩罚”实际包含着更大的阴谋,那就是借此远征阿波尔人的机会进行地理测量、策划领土扩张。 然而,阿波尔远征不仅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反对,也遭到英国议会不少议员的谴责。不少英国议员认为,此次远征破坏了1858年法案第55条内容。为了避免尴尬,印度事务部在编写《阿波尔蓝皮书》(Abor Blue Book)的时候,“尽可能消除其国际因素”,尽量不告诉媒体有关阿波尔远征事宜,甚至对米里使团和米什米使团的行动严格保密。(6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