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早期记录及实践 早期文献如《周易》《周礼》《吕氏春秋》《周髀算经》等对“地方”进行的描述,成为我们理解“地方”概念的前提和基础。 《周易正义·说卦》中写“乾为天,为圜……坤为地……为大舆”。宋玉《大言赋》则说:“圆天为盖,方地为舆”。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上,御史奏舆地图”。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道:“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故地图称为舆地图”。后人把这方面的特征概括为“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礼·考工记·舆人》记载:“轸之方也,以象地也。”《淮南子·原道训》也记载“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即天是车的圆盖,地是方形的车厢,拉车的是四时,驾车的是阴阳。由此推测,“地方”在《淮南子》成书的时代已开始变成知识分子的共识。 《仪礼·聘礼》曰:“圭与缫皆九寸,剡上寸半,厚半寸,博三寸,缫三采六等,朱白仓。圭,所执以为瑞节也。剡上,象天圜地方也。” 这段文献从形似角度,把玉圭的上尖下方与天圜地方的概念联系起来。 《吕氏春秋·季春纪·圜道》也有相关记载:“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方道即地道。地上的事物复杂繁多,需要各守其位。方道具有稳定感,稳定才能有秩序。 汉《周髀算经》记载,“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圜属天,天圜地方。”这段话不仅详细论述了天圜地方的属性,而且也部分涉及了天地何以圜方的逻辑。 这些文献描述了地的方形属性,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但从方法论上没有回答“地何以为形方”的数理基础和逻辑。简单“舆”或“轸”的方形比喻,不能从根本上回答“地方”的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