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逻辑和实践 目前认为,“地何以为形方”的逻辑有三种: (1)“立杆测影”说 立杆测影是古代利用观测晷影的长度、太阳出入方位而确定二至、二分以及观测北极、二十八星宿等天象的技术。据《周髀算经》记载,在二分和二至这四个关键时间点,北纬35度附近的日出、日入时晷影与地平面上的交点构成矩形,这一矩形的长短边之比为1∶。在周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二分二至的晷影观测数据为(晷)表8尺,冬至影长13.5尺,夏至影长1.6尺,二分影长7.55尺。 立杆测影的数理和实践赋予地以“方”的属性,是古人形成“地成方”概念的最深刻的因素。 (2)测量大地的实践 《周礼正义·大司徒》记载:“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唐朝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说:“以土圭测影之法,定邦国之方位而正其疆域也”,即传统文献中所说“日影千里差一寸”或 “勾之损益寸千里”。 《周礼正义·考工记·匠人营国》进一步规定了如何“辩方正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眡槷(音“视聂”,观察测日影的标杆。——编者注)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这就是即利用圭表确定时间和方向,并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方九里,旁三门”方形城市的规制。 (3)农耕的日常实践 华夏先民在日常实践中对不规则的土地往往作方形处理,农田多为方形,如井田。城池也被“绝长补短”形成方形,如《孟子·滕文公上》曰:“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韩非子·初见秦》:“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方形田块,便于正经界;方形城池便于正宫室。方形便于认识,便于表述,便于计算。这种方法是利用了正南北东西的基本方法测量大地,形成方形或矩形的几何形状。在这种技术概念指导下,方形的大地就变得很具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