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天津居民饮食消费变动及影响探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郭立珍 参加讨论

    (二)洋食品、西餐受到中高收入阶层的欢迎
    天津是近代文明传入中国北方的窗口,是西餐、洋食品最早进入中国北方的基地,当时中国人称西餐叫“番菜”“大餐”或“大菜”。开埠之初,天津的西餐店基本上是外国人在租界里开设的旅馆经营,此外还出现一些西点店。清末随着近代工商业、贸易、新兴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天津人口剧增,中高收入队伍壮大,西餐和洋食品得到他们的追捧和喜爱,如果家中有尊贵的客人到来,一般要请到西餐馆吃大餐;他们也偶尔带家人品尝洋食品和出入西餐厅,亲朋好友之间馈送礼品以送洋食品为尊贵。
    孙宝瑄日记较早记述了其食用西餐和洋食品的情况。孙宝瑄(1874—1924年),出身巨宦之家,家境富裕,甲午之战后寓居上海8年,往来于上海、北京,需要在天津中转,多次在天津短期停留。孙宝瑄在上海时经常出入西餐馆,如笔者对其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二十七至二十九年(1901—1903年)日记内记载的他和朋友们消费过的主要西餐厅统计,到一品香33次,江南春9次,聚丰园4次,万年春3次[4]。在北京也经常品尝西餐,光绪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初八,到意大利饭肆吃饭3次[4](pp.562~567)。孙宝瑄不仅经常吃西餐,并认为西餐干净,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四日记:“饭于德昌。以先一日饮食不调,腹泻。故我国庖人所治之馔,不敢入口。”[4](p.569)德昌为当时北京提供西餐的著名饭店。孙宝瑄在天津停留期间也常食西餐,如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晚食西菜,章霖伯约”[4](p.117),二十八日“诣密慎德西人餐处,廊宇崇峻,饮食丰洁,醉饱归”[4](p.122)。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到津,在西式酒楼宴请朋友[4](p.712)。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到津“又与稼弟食西餐”[4](p.824),五月到天津往日本租界食日餐,“饱尝东国风味,其献食皆女使也”[4](p.1035)。由孙日记可以看出当时京津沪三地西餐业已经得到初步发展。清末饮食消费上崇洋风气已经非常浓厚,有竹枝词描述:“向日请客大多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5](p.2),“光绪之交,满清贵族群学时髦,相率奔走于六国饭店。”[5](p.4)清末民初京津沪三地消费相互影响,以上海开其先,京津紧随其后。
    英敛之和洋人、买办、新兴资产阶级交往频繁,受崇洋消费之风影响早、深。英敛之和孙宝瑄一样频繁来往于京津沪三地。19世纪末上海崇洋风在中上流社会弥漫,请客以吃西餐,送礼以洋酒、洋点心等洋货为贵。如英敛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记:“购牛奶二盒,花铁盒饼两匣,共一元,送夏老伯。”[3](p.203)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年初英敛之要回天津,朋友纷纷为其践行,食西餐饮洋酒。如朱致尧邀饭“饭甚精洁,略饮红酒”[3](p.221);朋友郑陶斋“来柬约番菜馆大餐辞谢”[3](p.236)。英敛之在经济状况稍有好转后就开始邀请朋友食西餐,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六日在天津“约德木兰食洋饭”,“共费12元,无甚可口物,徒靡也。”[3](p.293)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份返回到上海购买办报机器设备,和朋友们频入西餐馆,仅八月就食西餐3次,初十朱致尧邀江南邨大餐[3](p.315);二十三日赴万年春大餐;二十八日邀时兄等江南邨大餐,花费十元左右[3](p.330)。光绪二十八年英敛之回到天津后就开始频繁和朋友们出入西餐馆。仅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四到二十三日,就和朋友在天津较早的西餐馆德义楼宴饮6次[6](pp.550~510),五月在德义楼吃饭7次[6](pp.512~518)。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到寿亭食牛肉饭4次,初一偕内人和朋友到寿亭牛肉馆饭,初五同朋友乘车至寿亭,饮食牛肉,十一偕朋友到寿亭食烧肉三元,十九日偕朋友到日本寿亭牛肉饭,共食四元[6](pp.568~574)。光绪二十八年后到英敛之和朋友们到西餐厅宴饮就更为频繁,如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在品昇楼就宴饮4次[6](pp.609~616);五月和朋友到品昇楼、华泰饭店等西餐厅9次[6](pp.672~684)。西餐在当时价格相当高,带朋友食一次西餐少则3元,多则20元以上,英先生和朋友们经常出入西餐厅说明他们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已能承受起西餐昂贵的价格。当时中上流社会食用一次西餐就为一个普通工人一两个月的工资。据《中国经济全书》对20世纪初期天津下层劳动者的调查,从事简单劳动的13个工种,日工资为2~5角,平均为3.5角,月收入平均10.5元,一名普通劳动者每月3元以下即可维持生活。
    天津中上流社会还常品尝荷兰水、麦酒(麦酒流行于英国,经发酵的麦芽饮料)、汽水、咖啡等洋饮料。英敛之日记内有大量这样的记载,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十五日“山下洋行饮麦酒一瓶”[6](p.634),四月二十五日同内人聚丰号饮荷兰水,五月十六日到广同安饮汽水,八月十四日带妻子、孩子及佣人到德义楼饮汽水;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三偕孩子、朋友出游坐冰床,饮咖啡等。他和朋友们聚会、朋友家有红白喜事均使用红酒或香槟酒,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九日到朋友家贺喜,“饮香蘋酒数十瓶”。再如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十八日“留朋友饭,饮红酒数杯”。送礼也以洋食品为重礼,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闰十二月二十五日,“送张云衢,红酒六瓶,蜜果六罐,饼干两盒,烟卷一匣”。
    严复(1854—1921年),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清末民初官僚知识分子,收入颇丰,其在天津也常食西餐。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十四日在裕中请儿子饭[7](p.1480)。裕中饭店初名“帝国饭店”,是当时天津最为昂贵的饭店之一。
    (三)宴饮与娱乐相结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津中上流社会饮食消费另一基本特征是宴饮往往与看戏、看电影等娱乐消费相结合。英敛之日记内有不少这样的记录,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二十八日朋友邀德义楼饭,饭后乘车观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初六邀朋友到品昇楼饭,饭后观剧,三月二十二日赴朋友饭约,饭后邀众观剧,花费四元余,闰五月初六偕内人邀朋友及其夫人品昇楼饭,饭后同看美国活动影戏,内容精妙入神,其运转活动情形,与真人无异。天津中上流社会宴饮与娱乐相结合风气愈演愈烈,英敛之日记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记录更多,如光绪三十年正月这样的活动达5次[6](pp.771~788),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多达8次:初三晚上邀朋友德义楼饭,饭后偕众到权仙看电影;初九同朋友乘马车游公园,然后到庆元楼晚饭;初十约朋友庆源楼饭,饭后到权仙看电影;十九偕朋友到公园游玩,并抛弹子球一盘,晚上邀9位朋友到庆源楼饭,饭后看电影;二十一日和朋友打球良久,邀朋友到庆源楼饭;二十三偕内人和朋友德义楼饭,饭后到权仙看电影;二十四偕朋友带鸿宾楼饭,饭后天仙看电影;二十六日邀朋友德义楼午饭,饭后乘马车游公园,之后又游种植园,之后到李公祠饮茶,朋友约内人鸿宾楼饭,饭后看电影;予赴朋友饭约,饭后到荣华少坐,然后到权仙看电影。饭局+娱乐,耗去了大量时间,英敛之和孙宝瑄时常在日记内抱怨忙于吃喝玩,无聊乏味。如英先生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初十日记:“连日忙忙,晚间俱在外饭,泛泛应酬毫无真味。”[8](p.999)
    (四)宴饮观念的改变
    近代天津宴饮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变化是女性可以参加重要宴会活动。西方女性地位高,往往夫妇同出席重要活动,且男女可以同席,而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表现在餐饮观念中,女性一般不参加正式宴饮活动,即使参加也是分席坐。关于此,《津门杂记》描述:“中国人请酒,男女分席不交一言,视女如仆;西国人请酒,男女同席,待女如男。”[2](pp.142~143)孙宝瑄描述:“西人每当宴飨大事,辄夫妇并出行礼。按此则中国古法。……《坊记》:阳侯杀穆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礼。此其征也。西国风俗日趋醇美,每见妇人,辄肃然起敬,绝邪僻之心,故男女之间犹近古风,未如中国今日防闲之密。”[4](p.84)清末上海、天津等主要城市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一批与外国人打交道较多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买办和留学归国者率先打破这一藩篱。英敛之就常偕夫人赴朋友宴会。以光绪二十八年为例,六月十四偕诸朋友及内人德义楼饭;八月十四日偕内人赴朋友利顺德饭店大餐;十月初一偕内人和朋友到寿亭牛肉馆饭;十一月初一偕内人赴朋友品昇楼饭约等等。
    近代天津居民饮食消费千差万别,上述特征主要体现在中上流社会居民身上,一般工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没有经济力量消费洋食品和出入西餐厅,“朝食十二文之粥,十文之面包”,“昼餐各随时自便,有以二十五文得一碗面者,中亦有入饭馆吃一膳饭者;晚间俟所执之业已终,则入小酒店,以十五文至二十文之高粱酒。……每人每日少则二十五六文,多亦不过百文”[9](p.28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