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料补遗二则 《李鸿章全集》是目前最完备的一部李鸿章相关史料集。不过,关于李鸿章在马关期间的往来电报,该集仍有若干遗漏,在此作一补充如下: 其一,日方档案里有两通电报,即第72、73号,《李集》未见。在此抄录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 第一件为李鸿章致幕僚招商局会办沈能虎(子梅)电(“仪”是李鸿章号“仪叟”的略称): 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午后五时马关发上海沈子梅 昨电承忱,伤已收口。转迈电悉。如仍在沪,乞妥为照料,调○○即回扬。和议棘手,成否难知。仪。啸(三月十八日)。 第二件为沈能虎代李经迈致李鸿章电: 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午后十一时二十分上海发下之关李中堂 谏电由○转来。男十三发热颇重,未赴○,顷稍痊,已令张士达往接,俟到再禀。现议棘手,可冀成否。忱切。迈。虎代。(18)啸(三月十八日)。 从内容来看,前一电似为对后一电的复电,但时间却在后一电之前,待考。此两电有几处漏字未译,文意不易明白,但从字里行间看,李经迈似乎打算由沪赴日探望遇刺的父亲,但因病未能成行。(19) 其二,尚有《李集》与日本档案均未收录的电报。在河南巡抚刘树棠派赴天津的坐探委员曹和济所撰《津门奉使纪闻》中,有如下两条记载: 李傅相……廿三抵马关。廿五寄津八字曰:“不允停战,家眷速行。” 三月初三日,相电止津眷未行可中止。(20) 此两电档案未见,故未列入表中,不过是可以得到证实的。前一通电报,可由李鸿章二月二十九日致李经迈电(第12号)得到证实:“前议停战不成,电令津眷亦遵陆回扬。”后一通电报则可由李鸿章之婿张佩纶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四日条证实:“仲彭(李经述字——引者注)电,廿八日倭阴遣刺客以枪伤仪叟左颊,几蹈来歙、费祎之辙,阅之愤恨。顾仪叟续电云,虽伤不碍,仍议停战,津眷如未行可缓云云。何其暇豫如此!”(21) 战争爆发后,随着战局的恶化,京津官宦富户纷纷移眷南下。梁漱溟之父梁济当时在北京做塾师,其日记甲午年九月初五日载:“日本兵尚在高丽境内,中国全境晏然,而京官挈眷迁徙出京早避者至一二百家。旬日之间,各省京官聚其所亲商议行走,江、浙、广、楚、汴之人尤多。或将衣箱书籍等物先运回南,或仓皇逃走,弃官不要,轻举妄动种种不一。”(22)曹和济也记载,议和期间“津显宦巨室有力者早均移家避风鹤警,或预扣船以待”。(23)而李鸿章也未能免俗。二月二十五日是中日第二次谈判之期,日方提出了极其苛刻的停战条件,被李鸿章拒绝,因此他要家眷速行。而二十八日李鸿章遇刺后,日方大为狼狈,不得不在谈判上作出让步。三月初三日,日方全权大臣陆奥宗光拜访李鸿章,表示可以有条件停战,于是他要家眷不用走了。这两通电报透露了马关议和中鲜为人知又合乎人情的一个侧面:作为清政府全权大臣的李鸿章,在谈判国之大事的同时,也是将阖家安危放在心上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