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上海青龙镇考古现场走访记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单颖文 参加讨论

    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立的市镇。唐宋时期,青龙镇的市镇规模发展迅速,人口杂处,百货交集,南宋时被誉为“小杭州”。同时,青龙镇也成为了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因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成为海上贸易商贩的聚集之地。2010年以来,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组织对青龙镇进行了三次发掘和多次勘探,为复原青龙镇市镇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尤其是2015至2016年的发掘发现了隆平寺塔基,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佛教史和古建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说起最近的考古,你们上海的青龙镇很值得关注呢!”去年8月,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盈向记者推荐。
    青龙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记者当时只觉这个名字陌生至极,别说遗忘了,简直闻所未闻。
    回沪后,记者上网搜了资料,又买了相关书籍来读,才对这个1000多年前出尽风头的地方有了些模糊的概念——宋代一个外商聚集的繁华港口市镇。
    这在北宋《吴郡图经续记》中可以找到相关记录:“青龙镇,海商之所凑集也。”在明代弘治《上海志》卷二“镇市”中也有记载:“青龙镇……宋政和年间改曰通惠,后复旧称,市舶提举司在焉。时海舶辐辏,风樯浪楫,富商巨贾、豪宗又姓之所会也,人称小杭州。”在今人王辉所著的《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一书中,记录了米芾曾在青龙镇做过镇监,还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陆游、苏辙、赵孟頫等一干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的往昔。
    了解到这里,记者对青龙镇的兴趣越来越浓,于是联系上正在青龙镇进行考古发掘的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工作人员、青龙镇考古队执行领队王建文,到现场一探究竟。
    “一开始,村民还以为我们是骗子”
    在百度地图上搜索“青龙”二字,联想功能会给出“青龙古寺”的选择,虽然在这个古寺的位置上,而今立着的是一座上世纪末重建的新寺。跟着导航往今天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的方向开,远远见到一座没有了檐的高塔,那是盛极一时的青龙镇如今留在地面上的唯一遗存——青龙塔。看到塔,便知道已经进入了青龙镇的地界。
    从大大的上海搜索青龙镇遗址不难,在不大的青龙镇遗址搜索考古队的“据点”倒挺难。在王建文的电话指引下,车在看起来都一样的田埂里绕来弯去,终于找到了所谓的标志物——一排垃圾桶,再跟着王建文的车七弯八拐地开出一段路,才到了考古队落脚的地方。
    这里的大铁门通常是紧闭的,门旁没有写门牌号,也不挂任何牌匾,跟附近的农家小院看起来没什么不同。进了门,院落里停着辆皮卡,要进任何楼都得绕上半圈才能找到门。院里共有两栋楼,矮的是座平房,平时当仓库用。打开锁,只见房间里整整齐齐地垒着数十个蓝色塑料盒,里面盛满了瓷器碎片。王建文介绍,在青龙镇遗址出土过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的大量瓷器及碎瓷片,其中可复原的瓷器约6000余件,碎瓷片达数十万片。通过鉴定,他们发现这些瓷器绝大部分来自南方窑口,唐代以越窑、德青窑、长沙窑为主,宋代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根据文献记载:“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也就是说,这些瓷器被运到青龙镇后,大部分都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等。王建文说,这些出土瓷器及其碎片与文献互为补充,印证了青龙镇曾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并由此勾连起了一条唐宋两朝外销瓷生产、中转、消费的路径。
    矮楼旁边是一栋二层楼房,也是考古队生活、工作的主要地点。底楼的一侧是仓库,门只有专人能打开,里面排列着七八个三层置物架,上面分门别类地摆着瓷器残片、砖块,还有一吊吊古钱币等。底楼的另一侧是饭厅,每天有村里的阿姨来给考古队的小伙子们做饭。上了楼便是王建文的宿舍兼工作室,电脑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地图和模型。他对门的一间是技工宿舍,有一个很大的书架,摆满了书。两个宿舍之间是会议室,茶几上码着一堆和古塔营造有关的书。会议室前是个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俯瞰周边,这里似乎是制高点。王建文用手往西一指,记者看到了青龙塔,“青龙塔和我们现在发掘的隆平寺塔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是当年青龙镇的两处地标”。
    王建文说,这个小院是他们向当地农民租的,“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2010年刚来的时候,房子都租不到”。原来,当地村民一般把底楼租给外来户,自己住在二楼,但考古队的租房需求是又得住人又得存物,希望能租下整栋房,于是只能挨家挨户去找。
    不过,客观条件的苛刻并不是主因,最关键的是村民不相信他们真的是考古队员。“一开始,村民还以为我们是骗子。”王建文笑道。一来,上海并不是考古重镇,村民们对考古有些陌生;二来,青龙镇的繁华是宋代的事,时至今日已经连传说都没留下了。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邹逸麟等学者关注到青龙镇遗址的存在,上博考古队也开始了在当地的寻迹;而且,镇里在通波塘西岸开挖窑河时,村民们确实发现过一口唐代的水井,还挖出了长沙窑贴花褐彩壶等瓷器,当时都被认为是青龙镇真实存在过的蛛丝马迹。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本地居民陆续外迁,来了许多江西、安徽等周边地区的打工者,这段往事又随风飘散了。
    王建文至今仍记得,他是2010年12月1日来此报到的。回忆当年,王建文说,那是考古队最困难的时期。没有配备皮卡车,住的地方离发掘现场又远,每天一大清早,考古队员们就得背着大大小小的考古勘探、记录仪器走上40来分钟去工作,如果遇上特别冷的时候或者风雨交加的时候,他们得走上1个小时。不过,第一波考古结束后,他们的收获也很丰富,至少“当地人看我们从来不拖欠工钱,相信我们真的是来考古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