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识宝 地宫的木函里到底藏着什么?怎么发掘才能将对文物的伤害降到最低?发掘完地宫后,考古工作者们来不及休息,又投入到了下一场“战斗”中。 9月12日,地宫发掘完成后的第3天,上海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对地宫出土文物的X-CT扫描。在记者看来,这个过程与人们平时做CT扫描非常类似——考古工作者是“医生”,地宫中取出的木函则是“体检者”。不同的是,被层层包裹保护着的“体检者”,得由“医生”王建文抱上检测台,而且这个检测台还可以360°旋转。 关上CT室的大门,“医生”们在“观察室”里操作起了CT机。电脑屏幕上,“体检者”全方位地展现着自己——内部还有层层叠套的三重函,函中都有文物。 9月23日,实验室考古开始。已有心理准备的工作人员将木函放上操作台,拆剪下外层的塑料保护膜,慢慢揭取第一层函盖。开盖后,只见里面果然还有一个长方体的盒子。两个盒子之间有一些文物,他们慢慢地提取出10余枚古钱币、一面铜镜、一只小乌龟状的摆件、一把勺子、一双筷子、几根钗子等等。而后,工作人员将它们装入隔绝空气的器皿中。之后,将盒内那个小一些的长方盒取出,轻轻包裹起来。 10月18日,这只小长方盒终于被开启。打开盒盖,只见里面铺满了佛珠,都是水晶的。佛珠们被一一编号,取出,清洗,放入不同的小盘子中。再看盒中,一只精美的莲花骨朵状的物件,被夹在盒壁与另一只更小的长方盒之间。这只盒子的表面明显精美许多,意味着其中的文物可能也更贵重。 这一次,工作人员没有再取出这只小长方盒,而是直接打开了它。只见里面有水,一尊佛像仰躺其间,下面还有几颗灰灰白白的圆珠状物件。看到这里,工作人员才把小盒子小心地取出,和它的盖子一起放置在一个收纳盒中。 至此,实验室考古基本完成,工作人员们进入了文物保护与研究阶段。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上博考古部确认:地宫底面有各时代钱币10000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五铢,最晚的为天禧通宝。钱币上置四重套函,最外为木函,依次为铁函、木贴金椁、银棺。木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木函内装藏有银箸、铜鎏金匙、银钗、银龟、铜镜、铜瓶、舍利、水晶佛珠等一批供奉品。银函底部铺有一层舍利,上置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铁函里还有一个铜质小瓶,里面装着的四颗圆珠,应当是佛教圣物舍利,其中3颗为水晶质地。 陈杰说,舍利的发现与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载相符。而最晚的钱币为天禧通宝(1017-1021),这一发现,也说明最晚埋入的钱币铸于宋真宗一朝,这与文献记载的建塔时间在其子宋仁宗时期可以匹配。 在上个月的新闻发布会上,陈杰表示,通过目前的勘探,考古队已经了解了隆平寺塔的地面和地下结构。“关于隆平寺塔的发掘,从考古讲可能会告一段落,后面将更多地为保护和今后的规划展示做准备。”他介绍,预计在今年3月将会向市民开放相关展览,并于近期出版面向业内的相关学术研究报告、制定未来遗址的保护和开放等一系列计划。另外,考虑到不可移动文物如果一直暴露在地表会有损害,接下来塔基周围可能会回填。“回填是一种暂时的保护,接下来如何进展,还要经过详细论证和规划。” 他同时表示,青龙镇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考古发掘去发现线索、尝试破解。隆平寺塔的发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考古队的工作仍将继续。 或许正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所说的:“作为上海少有的没有通地铁的地方,青龙镇的地下遗存是相对完好的,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场所。” 文汇报首席记者 单颖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