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纸面上的青龙镇 当然,考古队更重要的收获,是不断地在探沟中发现陶瓷片,找到不同年代的墙基、炉灶、水井等等遗迹。这6年来,他们没有停止过在青龙镇的发掘,随着遗迹现象暴露得越来越多,纸面上的青龙镇也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青龙镇考古队领队陈杰告诉记者,虽然青龙镇在文献中有所记载,但这些文献往往非常零散,或者有所佚失。“古代文献只是提供了一些零星的线索,寻找古代青龙镇遗存必须依靠考古工作。因此,我们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而我们每一次的考古发现,也在不断印证这些文献的真实性。” 比如,最初对于青龙镇遗址范围的划定,就是依据文献进行的。王建文告诉记者,文献上记载了青龙镇里有条通波塘,现在当地仍有一条如此命名的河道,尽管宽度比文献记载的要小很多,但由于以前高速公路少,通波塘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承载着河运功能,当地人都知道。考古队员对遗址进行长期考古勘探后,发现遗址的主要堆积位于通波塘两岸,从而初步锁定了青龙镇遗址的大体范围。 陈杰认为,通过考古勘探工作,可以看出宋代青龙镇比唐代范围更大也更繁荣,这与文献中青龙镇形成于唐代、鼎盛在宋代的记载相符。 陈杰介绍,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考古队开展了青龙镇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当时发掘的主要是唐代遗存。这一次,发现了两个比较特殊的遗迹。一是找到了一处范围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唐代铸造作坊遗迹,这是铸造作坊在上海的首次发现。二是发现了一座做工考究的唐代水井,考古队员们还在里面发现了不少唐代的遗物,比如铜镜、铁斧、铁鼎等。其中一面鹦鹉衔绶带铜镜造型非常生动,工艺尤为精湛。 陈杰认为,通过2012年度的发掘,可以发现唐代青龙镇的范围与宋代并不完全重合。结合文献得知,从唐代到宋代以后,吴淞江(今苏州河)面宽缩窄,青龙镇的范围便从南向北扩大,考古发掘再次印证了文献记载。 之后的两年,考古队继续扩大遗址的发掘范围,共发现了190处砖墙、炉灶等遗迹现象,基本摸清了青龙镇遗址的范围与地层堆积情况。 2015年10月24日,新一轮考古发掘在青龙镇遗址展开,这次又增加了250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王建文告诉记者,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掘一般选在冬天,这主要是因为遗址及其周边现在多为农田,冬天一般是农闲季节,“有人、没菜才好干活”。 “原本以为这次跟以往一样,3个月收工,没想到发现了隆平寺塔的塔基。”王建文说,“考古,有时候也得靠运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