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葡萄园中,找到消失的北宋古塔 史料记载,青龙镇里有座隆平寺,隆平寺里有座塔,叫隆平寺塔。隆平寺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塌毁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如今,隆平寺的位置还没有确定,那么隆平寺塔是如何找到的?王建文说,这同样有赖于文献和实地相结合。根据正德《松江府志》中“香华桥,隆平寺南……陈泾口,隆平寺前”的说法,隆平寺应当在香华桥北、陈泾河旁。以香华桥和陈泾河为参照物,考古队基本锁定了隆平寺塔可能存在的范围。 2015年底,考古队在遗址范围内挖了数条探沟。就在其中一条探沟中,幸运女神给考古队员们准备了一份大礼——一块印有“入塔内”字迹的模印字砖。考古队员们推测,这是当时造塔时所用的砖,而这块砖所在的位置应该离塔不远。 有趣的是,出现砖块的地方原本是青浦区白鹤镇的一个葡萄种植园。租期满后,上海市农委原本打算在这里搞绿化。“发现模印砖后,在上海文物局的指导与协调下,我们就跟农委协商,看能不能保留一部分地继续做发掘。”王建文说,“因为当时不确定是不是一定可以挖到东西,所以一开始我们先要了400平方米。后来,我们又向东扩展了300平方米。” 跟着王建文驱车前往隆平寺塔发掘现场,果然途经了一条小河,王建文说,这就是通波塘。难道这就是青龙镇时代青龙江最大的纵浦之一,宋代华亭县联系青龙大港的关键航道?看着这处一眼望得到底、10米来宽的河道,只觉与文献记载的“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相去甚远,很难想象当年在这里出现过藩船竞渡、百舸争流的场面。 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个被铁丝网围起的工地——隆平寺塔塔基的发掘现场,就近在眼前了。踏入工地,只见一个面积比书报亭大一些的保护棚矗立在中央,凉棚下是个大坑,保护棚顶面用防水布罩着。 保护棚外,记者看到三四个深深的坑。王建文解释,通过坑内的地层判断,这些应该是后人打的井,或者挖的沟。“南宋开始,青龙镇就走上了下坡路。万历元年隆平寺塔倒塌后,好的砖块被周围居民捡走,垃圾就丢在这些沟里。” 王建文说,他们发掘时,在地面上还找到了一些保留至今的砖块,都是模印字砖,上面刻有清晰的文字,内容基本是“某某人舍多少片”。根据砖上文字可知,当年捐赠最多的人,共向隆平寺塔捐了84000片砖。他说,当时捐砖数量多的人用的是这种模印砖,如果只是捐几块砖,就在砖上用红色矿物颜料书写捐赠人的姓名和捐赠数量。“通过这些砖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判断,隆平寺塔是座民间集资筑造的佛塔。”王建文分析,当时海上贸易风险极大,每次出海都有可能有去无回,故而如文献记载所言,当地民众事佛尤盛,以祈祷出海平安,求得心理慰藉。“像隆平寺塔这样的民造佛塔,可以被看作是北宋佛教世俗化的一个例证。” 陈杰表示,除了佛塔,隆平寺塔在当时还有灯塔的作用。根据测算,在塔的北面不到一公里就是吴淞江。“上海成为国际港口不是一两天的事,在这里就能找到历史脉络和依据。”他介绍,吴淞江在唐宋时期江面非常宽,青龙镇处在“控江连海”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也是它能成为贸易港口的重要条件。“因为当时江面很宽,很多到青龙镇停泊的商船找不到地方靠岸,所以提议在这里建造灯塔,于是就造了隆平寺塔和青龙塔。” 在围拦考古现场的铁丝网上,挂着几大块项目介绍的纸板。在其中一块上,记者看到一张无人机拍下的工地航拍图。图片中间,有白线沿着几处暴露砖块的地方勾勒出两个八边形。“这张照片拍下的就是现在围起来的工地,大八边形画的就是隆平寺塔塔基的位置。”王建文说,“我们当时一看是个八边形,基本就确认这里曾经是座塔了。” 王建文记得,去年1月8日,隆平寺塔塔基被完全揭露。现场发现了原址保存的3块青石柱础、柱顶石等建筑构件。结合这些构件的位置,再根据散水、副阶、塔身直径等推算,这座古塔当时应该有48米高,恰与文献记载的隆平寺塔有7层高说法吻合。“如果留到今天,这就是沪上第一高塔了!” 参照青龙塔和一般南塔的营造法式,考古队员认为隆平寺塔应该为吴越风格的佛塔。考虑到南方有登高的习俗,和北方的塔不一样,隆平寺塔应该也是可登临的楼阁寺塔,塔的外面是木构,里面用砖砌。 在航拍图上,记者看到大八边形内圈还有个同比缩小版的八边形。“这就是你现在看到的保护棚下的大坑,也就是塔心室,是个边长4.5米的正方形。”王建文说。 靠近大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在对角线位置叠放的厚重木梁,呈“十”字状交叉。王建文介绍,隆平寺地宫建筑在塔基地坪下4米深的地方,这两根木梁长近8米、宽0.6米,距离地宫仅四五十厘米。关于这两根木梁的作用,王建文认为,这就相当于现代建筑混凝土里的钢筋,对地基有拉伸作用,通过木梁的跨度来传递塔的载荷,可以降低塔基的不均匀沉降。 记者顺着坑边的梯子爬入塔心室,踩在一片夯土层上。王建文告诉记者,记者正站在图上八角形的一个角上,这里原本应该置有大缸。在发掘现场,他们一共发现了2个大缸,但根据去年3月14日开始的对塔基结构进行的局部解剖,他们认为当时八边形的每个角上应该都有一个缸,即塔心室里共有8个缸。“上海的土质比较松软,在角上放置大缸可以延缓巨大塔身造成的沉降。” 王建文介绍,据对塔基结构局部解剖的分析,他们认为隆平寺塔塔基应该是先挖了一个大基坑,然后再用黏土、黏土夹碎砖块交替夯筑,夯了33层形成地基。塔心室里用边长近8米的木梁围成一个方框,四角上分别搭一根抹角横梁,下面放上缸基承重,中间再用两根十字形木梁与抹角横梁垂直。“这种地基结构在江南古塔建筑中很少发现,应该是当时民间造塔的最高技术了。” “隆平寺塔遗址是我们第一次通过考古勘探发现并发掘的上海古塔遗迹。”陈杰表示,隆平寺是文献记载中青龙镇的“北寺”,此次考古发掘对于塔基的确定,解决了青龙镇北部一个关键性地标,对于青龙镇的市镇布局研究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