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上海何去何从?(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近代史研究》2014年5期 王敏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冯兆基教授在《帝国的撤退策略:英国在南部中国的政策,1924—1931》一书中,有专门章节简要介绍上海租界的起源和“费唐报告”关于上海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及英国在上海问题上的态度〔详见Edmund S. K. Fung,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Britain's South China Policy, 1924—1931(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227—233〕;克利福德教授的专著《帝国被宠坏的孩子:上海外侨和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一书中也涉及上海问题,其角度与冯氏大致相同〔详见Nicholas R. Clifford, Spoilt Children of Empire: Westerners in Shanghai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the 1920s(Middlebury: Middlebury College Press, 1991), pp. 268—272〕;李仕德教授关于抗战爆发前中英关系的研究中,亦关注到上海问题,对上海外侨社会在上海问题上的反应和英国驻华外交官和外交部的态度有所提及〔参见李仕德《英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929—1937)》,台北,“国史馆”1999年版,第47—66页〕。
    ②唐启华教授在研究北伐时期英国与当时的北京政府谈判交还天津租界问题时,曾提及当时英国在上海问题上的政策,认为英国在上海问题上的政策与在汉口、九江以及天津英租界问题上的政策不同,在汉、浔问题上英国妥协让步,在天津英租界归还问题上是主动谈判,但是在上海问题上英国则表现强硬,后果是英国的强硬政策使得国民党左派不敢借助民族主义强行收回上海公共租界〔详见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7—516页〕;李恩涵教授关于北伐前后国民党“革命外交”的研究中虽未涉及上海问题,但是对上海问题出现的基本背景,诸如南京国民政府的治外法权问题谈判等问题有很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参见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9),1993年版〕。此外,拙文《中英关系变动背景下“费唐报告”的出笼与搁浅》(《历史研究》2012年第6期)亦涉及上海问题。
    ③上海问题出现之时,就有中外人士专门进行研究,并且陆续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种:一是上海麦伦书院院长夏晋麟著the Status of Shanghai(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Possibilities through Sino-Foreign Co-operation)(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1929)。该书主要从上海租界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对上海的未来提出构想。二是南非法官费唐(Richard Feetham)主持下完成的Report of the Hon. Richard Feetham: to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Shanghai: North-China Dailg News & Herald,1931—1932)(中文全称《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简称“费唐报告”)。这是一份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上海公共租界的报告,基于对上海租界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报告提出关于上海租界和整个上海未来的构想。三是徐公肃、丘瑾璋著《上海公共租界制度》(中国科学公司1933年版),该书主要是回应“费唐报告”提出的观点。四是美国学者约翰斯通(William Crane Johnstone)著《上海问题》〔The shanghai Proble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7)〕,该书主要是回应夏晋麟观点。
    ④除了后文详细介绍的“上海自由市”方案、“怀特方案”、“自由港方案”之外,就笔者所见还有英国驻沪领事巴顿的“大上海”方案和上海英侨戈登(Gorton)提出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均未正式向英国外交部提交,而且其主要内容未超过后文将会详细介绍的三份方案,因此文中不再赘述。
    ⑤笔者目前尚未发现可以确切说明芬利森身份的可靠资料,但是据相关资料推断,此人可能是上海外侨。
    ⑥但泽(K4Z102.jpg,德文为Danzig)是一个波兰港口城市,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历史上曾长时间被普鲁士王国和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人欲收回但泽主权,但是德国人在此占多数,波兰人占少数,后根据凡尔赛条约的相关条款,成立“但泽自由市”(Free City of Danzig)。但泽自由市是国联监管之下的独立的准国家(Quasi-State),有自己的立法、国歌、国会和政府。外部事务在波兰的控制之下。波兰在这里的权利包括自由使用港口、邮政、联合海关等。
    ⑦参见“Advocating a Free City of Shanghai under the League of Nations,”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Political & Economic Reports 1842—1943(Archive Editions, 2008), Vol. 15, pp. 506—507, Hereafter “Shanghai Reports”。
    ⑧这份方案的详细内容首先在1927年6月4日的《曼彻斯特卫报》(The Guardian)上发表,后在上海《字林西报》转栽。详细内容参见“The ‘Free City of Shanghai’,” The North-China Herald, July 23, 1927, pp. 157—158。
    ⑨参见“Possibility of a ‘Free City of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17—18。
    ⑩关于戈登的确切身份,笔者未查到资料,只知道他长期在中国海关工作。参见“Lord Gort's Opinions about Shanghai and Its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5, p. 602。
    (11)这份备忘录起草于1929年2月,起草人为怀特(1883—1970)。此人早年为英国政界人士,自由党成员。1920—1925担任英属印度新中央立法会首任主席。1927年以英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太平洋关系学会檀香山会议,会后随中国代表团来华,1929至1932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政治顾问。
    (12)华董是指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执行机构董事会中的华人董事。五卅运动之前,上海工部局董事会全部由外侨组成,华人不具备参与董事会的资格。五卅运动中,华人提出选举华人董事的要求。经协商,1928年,有3名华人当选工部局董事。1929年华人又提出增加华人董事至5名的要求。
    (13)参见“Memorandum on Shanghai by Sir F. Whyte,”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289—290。
    (14)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359。
    (15)参见“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Problem of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88—390。
    (16)戴维森时任上海租界的一个机构上海宣传处(Shanghai Publicity Bureau)主任。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49—350。
    (17)参见“Memorandum on China by Mr. R. Huntley Davidson, A. C. A.,”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24—325。
    (18)据蓝普森致张伯伦备忘录,1929年5月23日,蓝普森在沪会见上海部分外国商人,曾提到戴维森英国之行的背景:“戴维森的任务完全是私人的和非官方的,由上海8至9个外商公司赞助。”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49—350。
    (19)参见“Sir Austen Chamberlain to Sir M. Lampson(Peking),”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31--332。
    (20)参见“Sir Austen Chamberlain to Sir M. Lampson(Peking),”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31—332。
    (21)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353。
    (22)即上海租界华人要求公共租界当局增加工部局董事会华董人数。
    (23)指1926年底中国收回公共租界混合司法机构会审公廨,在租界设立的临时法院。
    (24)指租界当局在租界以外所筑道路。1862—1863年间,租界当局以运送兵力为由,在租界以外区域修筑道路,这是越界筑路之始,其后租界在界外修筑了不少道路,并在道路两侧铺设自来水、电话、电线管道,实施警察权。这些越界筑路区域后来逐渐并入租界,因此越界筑路亦是租界扩张的一种方式,中国方面一直抵制。大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对一些越界筑路区域强制实施管辖权,甚至与租界巡捕发生冲突。
    (25)张伯伦在致蓝普森的信中写道:“我希望访问上海后,你能够将你已经考虑的有关(上海)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观点发给我。如市政管理、华董、界外道路、临时法院、警务、市政税收、港口等等。”参见“Sir Austen Chamberlain to Consul-General Garstin(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44—345。
    (26)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52—353。
    (27)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352。关于这份方案,李仕德的研究中亦提及,但未对方案详细内容作交待。参见李仕德《英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929—1937)》,第50页。
    (28)参见“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Problem of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88—389。
    (29)中国要求完全收回设在租界的司法机构临时法庭。
    (30)参见“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Problem of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92—393。
    (31)参见“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Problem of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88—390。
    (32)参见“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434。
    (33)参见“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435。
    (34)参见“Sir M. Lampson to Mr. A. Henderso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434—435。
    (35)参见“British Policy in China,”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552。
    (36)参见《英使馆发表之汉译〈英国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东方杂志》第24卷第3期,1927年2月10日,第105页。
    (37)参见“The Future 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t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5, pp. 337—338。
    (38)据1928年1月20日英国驻华公使备忘录,这天上午,蓝普森会见太平洋关系学会研究秘书康德利夫,康德利夫与蓝普森在上海问题上持相同看法,在讨论太平洋关系学会上海问题调查可行性问题时,蓝普森评论说:“如果外来的机构来到这个角逐场,无论是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都会面临着被当作一种各种政治宣传争相利用的扩音器。”他还向康表示自己“更加乐于听到他劝阻学会冲进这个其他人不敢涉足的地方。我确信这会将水搅得更浑。对所有那些对中国抱有良好愿望的人来说,唯一的合理的政策是让时间使泥沙沉淀下来(一切都平静下来)——而不是加入进来把泥水搅得更浑。”参见“An Official E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Facing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3—35。
    (39)蓝普森在会见康德利夫时提到:“不幸的是,根据我最近所得信息,在恢复友好关系方面,现在上海的情况进展不是太好,我自己一直在不断地谨慎地努力改善总体的氛围,使得外国人和华人能走到一起,在增添工部局华董等问题上达成友善的和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安排。”参见“An official e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facing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3—35。
    (40)参见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Washington: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7), 以下简称FRUS, Vol. 2, p. 49。
    (41)参见FURS, 1927, Vol. 2, p. 60。
    (42)据1927年1月28日美国外交部远东事务主管詹森(Nelson Johnson)备忘录:“我告诉他(指英国驻美大使)说,在同你的谈话中,他(指美国国务卿凯洛格)感觉到英国政府不反对讨论改变上海公共租界地位问题。我对他(指英驻美大使)说我们正考虑给驻华公使发出指示,请其就上海公共租界中立化问题与相关的各派系沟通。大使认为这很好。我说我确信在这一方面取得进展将会要求我们在上海的未来地位问题上表态,我想知道英国政府是否希望我们表示准备在上海租界地位改变问题上磋商。大使表示他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指示,并且他不认为英国政府准备走那么远。首先,他说租界不是美国人的。我说不,有三个列强密切相关——日本、英国和我们自己。他说自然还有其他列强。我同意这点。”参见FRUS, 1927, Vol. 2, p. 355。
    (43)关于这一方面,笔者目前虽未发现可以直接证实美国实际上操控太平洋关系学会的资料,但通过一些相关资料,大致可以勾画出美国对太平洋关系学会的影响。
    (44)参见Chester H. Rowell,“The Kyoto Conference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Conciliation, May, 1930,No. 260, pp. 235—241。
    (45)霍恩贝克(1883—1966),美国外交家和远东问题专家,也是太平洋关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28年起任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负责人,被称为1928至1944年美国远东政策的设计者。参见http://www.documentstalk.com/wp/hornbeck-stanley-k。
    (46)参见《有关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的评论要点》,上海市档案馆藏,U1-1-1240,第20页。
    (47)此人即前文提到的向英国外交部提出“怀特方案”备忘录的执笔人。
    (48)柯蒂斯(1872—1955),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创始人,时任这一机构的荣誉秘书。
    (49)据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致英国外交部备忘录,1928年1月20日,太平洋关系学会(火奴鲁鲁)研究秘书康德利夫拜访他时,“流露出这一想法一定程度上源于去年火奴鲁鲁会议上柯蒂斯的建议。他不掩饰柯蒂斯给他的印象是对他的题目所知甚少,但是后者所说的却开启了一种思路。并且不幸的是在他经过美国返回时,怀特(Frederick Whyte)先生支持他。”参见“An Official E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Facing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3—35。
    (50)参见“An Official E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Facing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6—38。
    (51)据1928年1月20日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备忘录:“今日上午,太平洋关系学会(火奴鲁鲁)研究秘书康德利夫博士(J.B.Condliffe)如约来访……他是新西兰人,似乎是一位智慧的、稳当的人。他刚从上海来。他的总的看法是,他的美式的学会非常急于插手中国,特别是上海问题……他警告我说,或多或少地控制着太平洋关系学会的美国,非常想主动有所作为。”参见“An Official E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Facing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33。
    (52)参见“An Official E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Facing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45。
    (53)据1929年11月28日英国外交大臣蓝普森致外交大臣阿瑟·亨德森(A. Henderson)信:“独立调查上海地位问题的建议最初可以追溯至去年夏天在牛津的万灵学院举行的会议。柯蒂斯、麦克唐纳(MacDonald)、林赛(R. Lindsay)、普莱特(J. Pratt)、阿什顿-格瓦全(Ashton-Gwatkin)、怀特、索尔特(A. Salter)、霍恩贝克等人参加。柯蒂斯和麦克唐纳率先提出独立调查上海问题的建议。”参见“Sir M. Lampson to A. Henderso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432。
    (54)据《北华捷报》报道,1929年9月21日,费信惇前往白宫,与美国总统胡佛和其他白宫官员私人会谈,据推测,谈话内容应是关于中国问题。参见“Mr. Fessenden at White House,” the North-China Herald, Sep. 28, 1929, p. 488。
    (55)据驻华公使蓝普森1929年11月9日致英国外交大臣电报:“我见过工部局总董,他告诉我说应从外部邀请重要的人物组成一个委员会,研究本地情况,这一建议最先由华盛顿国务院提出,特别是詹森(Johnson)和霍恩贝克先生。”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usten Chamberlai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424。詹森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霍恩贝克任美国国务院远东部主任。
    (56)参见《第三回太平洋问题调查会大会支那问题圆桌会议议事录》(租界及居留地问题),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调—0341,0045。
    (57)费唐(1874—1965),英国人,律师出身,后担任南非联盟高级委员会的法律顾问。http://www.bodley.ox.ac.uk/dept/scwmss/wmss/online/blcas/feetham.html。
    (58)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 Henderso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432。
    (59)参见“Sir Austen Chamberlain to Sir M. Lampson(Peking),”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p. 331—332。又据1929年11月9日蓝普森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电报:“戴维森先生一从英国回来,就在10月21日拜访我,告诉我说他也收到了华盛顿国务院官员的建议,即上海应组织一调查委员会。”参见“Sir M. Lampson to Sir A. Henderson,”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424。
    (60)费信惇,1875年9月29日出生在美国缅因州,1903年到上海,1905年建立律师事务所,是当时上海第二名美国人律师。1920年当选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1923年当选工部局总董,1929年起担任工部局总裁,是当时远东最著名的美国人之一。参见George F. Nellist, 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 A Standard Biographical Reference Work(Shanghai: The Oriental Press, 1933),p. 170。
    (61)详见拙文《中英关系变动背景下“费唐报告”的出笼与搁浅》,《历史研究》2012年第6期。
    (62)参见“Memorandum 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hanghai,”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313。
    (63)参见FRUS, 1927, Vol. 2, p. 211。
    (64)参见“Memorandum on China by Mr. R. Huntley Davidson, A. c. A.,” Robert L. Jarman, Shanghai Reports, Vol. 16, p. 3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