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激励设计”,一个日本士兵战死了就战死了,没有下文了,很难起到动员作用。战时很多日本兵冲锋之前,都互相鼓励:“我们靖国神社见吧!”显然就是自幼受上述教育长期“熏陶”的结果。 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想一把火烧掉靖国神社,但遇到来自各方阻力,甚至远在梵蒂冈的罗马教皇也表态说,这是宗教场所,不要毁坏。麦克阿瑟权衡再三,发布了《神道法令》,宣布靖国神社不再是国家神社,只能作为宗教法人存在。不过,靖国神社自身的政治态度,却一直都没有改变,至今都在宣扬所谓“靖国精神”。它里面还陈列着二战时制造的“回天号”潜艇、“神雷号”飞机,两者都在前端部位装满炸药,其实就是有人驾驶的自杀式炸弹。尽管诸如此类的“武器”在二战中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却被靖国神社用来大肆宣扬日本军人的牺牲精神。 靖国神社里供奉的240多万年纪轻轻就死去的军人,涉及相当多的家庭和庞大的亲友人群,他们中的许多加入了“遗族会”。战后,靖国神社努力向“遗族会”成员宣传,军人为国家而死不能白死,呼吁国家重新管理维护靖国神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社会曾围绕靖国神社到底是否应由国家管理进行过长期辩论,但自民党议员提出由国家管理靖国神社的《靖国法案》,在1967年~1974年期间连续遭到日本国会否决,多数议员强调政教应分开,也有议员直接指出了靖国神社与侵略战争的关系。 鉴于《靖国法案》难以通过,1974年,右翼政客藤尾正行抛出所谓“迂回方案”,即呼吁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甚至访日的外国政要也在邀请之列,自此“参拜靖国神社”就带有明显的政治含义。但跟一般人印象中不同的是,当时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名册还未曾入社供奉(直到1978年才进去的),所以,笼统地说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是不够准确的。 战后至今七十年间,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共有15人,从未参拜的有19人。不去参拜的,多是不愿由此引起国际纠纷,而参拜者则主要是为了吸引“遗族会”以及倾向右翼的那部分民众手中的选票。 谁在篡改历史教科书? 当年,日本全国采用前7种教材的中学生仍达99%以上,只有0.039%,即仅521个学生使用扶桑社的第八种教材。 再看日本的历史教科书。 二战之前,日本国内中小学的教材都是“国定教科书”,鼓吹日本军人为天皇献身是重要内容,笔者访问过的一些日本老兵都说,他们当初对战争的认识与小时候的教科书关系很大。比如有一篇课文就“图文并茂”地描绘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一个日军号手冲锋,直到战死都不肯松开自己手中的号。二战期间各科“国定教科书”几乎都贯穿军国主义思想,语文课、历史课不用说,音乐课学生唱军歌,连数学课也常见“一艘军舰六门炮,十艘军舰共多少门炮?”之类的计算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