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督庐日记》内容有几个特点:一是叶昌炽结识许多著名藏书家,如蒋凤藻、缪荃孙、铁琴铜剑楼瞿氏兄弟、潘祖荫、吴大瀓,见过不少珍贵宋刻本,如《陶渊明集》《管子》《易林》《老子》《文中子》等等,并感叹“宋本可贵如此”,能够改正讹误甚多。二是叶昌炽宦游途中,到处搜访考察古碑石刻,如“得唐墓志造像共八通”(《叶记》第3405页),“录会昌三年天宁寺陈荣经幢一通”(《叶记》3411页)。三是叶昌炽文笔佳美,描绘旅途中山水风景,不亚于《徐霞客游记》。这是有原因的。王季烈指出叶昌炽青年时代“锐意治词章,为文力追汉魏,唐以后不屑学”(《缘督庐日记抄》序),对于文章之道下过一番苦功。 以下简略谈谈晚清四大日记版本流传:《翁同龢日记》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印手稿本(线装四十册),1970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赵中孚整理的排印本(共六册),1989年大陆中华书局出版陈义杰整理的排印本(共六册),2011年中西书局出版由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的排印本(共八册)。《湘绮楼日记》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印手稿本,1997年岳麓书社出版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的排印本(共五册)。《越缦堂日记》出版过程比较曲折,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越缦堂日记》五十一册,1936年又出版《越缦堂日记补》十三册,1988年北京燕山出版社《荀学斋日记后集》九册。2004年扬州广陵书社加以汇聚,重新影印全帙《越缦堂日记》,精装十八册,这是该日记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影印手稿版本。《缘督庐日记》原本有四十三册,卷帙繁富,后来王季烈抄录“原稿十之四”,1933年出版《缘督庐日记抄》。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十八册线装本,以日记全貌问世。2002年该书又影印出版十二册精装本,是最便于读者阅读研究的一个版本。 单单以日记本身而论,《越缦堂日记》的名声大概不输于《湘绮楼日记》,但如以作者的才学及声望去衡量,李慈铭与王闿运相比或许还相差一段距离。何以这样说呢?兹举两例以略见一斑。 其一是:以学术高标准论,学界认为李慈铭“于经、小学未有著述,似难列于儒林”,只能“列入文苑”(《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4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而王闿运则撰有《周易说》《尚书笺》《周官笺》《仪礼笺》《春秋公羊传笺》《谷梁申义》《尚书大传补注》等一系列著述,故王氏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儒林传》。 其二是:李慈铭由于学术声望不够大,虽一度曾被李鸿章邀入天津问津书院作短期讲学,但晚年穷困潦倒,以致“五穷缠骨,百忧煎心”,需要其学生辗转托人推荐其入川教书,以疗饥救贫(《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109页)。而王闿运誉望甚隆,四川总督丁宝桢慕名以重金礼聘王氏入川,主讲尊经书院,培养出几位头角崭露的弟子。由于名望实在太大,入民国后王闿运还被袁世凯聘为国史馆馆长。 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在晚清四大日记作者中,王闿运的功名地位最低,仅是举人,但学识才情却最大,故他晚年有自己独特的衣钵传人,如川人廖平得其今文经学之真传,而加以发扬,下启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奠定理论基础;如湘人杨度得其纵横捭阖之才,虽一度误入歧途,成为洪宪一朝的风云人物,被袁世凯称为“旷代逸才”,晚年却又修成正果,参加中国共产党。至于后来在画坛大放异彩的齐白石,在当年王闿运门下只能算是一个“诗近薛蟠体”而尚未登堂入室的编外小徒弟罢了。孔子曾提倡“有教无类”。王氏门下不仅有木匠齐白石,还有铁匠张正旸、铜匠曾绍古以及僧人八指头陀,这四人经其点拨,日后皆“螣蛇化龙”,成为一代名家。援此而论,二千多年后的王闿运亦可称之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罕见杰出实践者了。 (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