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出土文献的时代地域是明确的。 研究汉语史和古代汉语,首先要弄清楚汉语发展史中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语言面貌,所以要求所使用的语料要时代地域都明确。不少传世古书的年代和地域存在疑问,学术界争议很大,使用这样的语料难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讨论出土文献的时代问题时,会涉及到三个时间,即文献的形成年代(即文献是在什么时代写成的)、抄写年代(即该文献是在什么时代抄写的)、墓葬年代(即文献是在什么时代埋入墓葬的)。在这三者当中,最为明确的是墓葬年代,这是该种文献的时代下限。 就文书类出土文献而言,其形成年代、抄写年代、墓葬年代都比较接近,有些甚至是同时的,如遣册类文献(随葬品清单)。 而古书类出土文献的时代问题则较为复杂,这种文献的形成年代、抄写年代、墓葬年代往往相隔较远,也就是说其形成年代往往早于抄写年代,而抄写年代往往早于墓葬年代。但是,由于这种文献的墓葬年代明确,所以确定这种文献的时代也不太难。即以楚简《老子》为例,它的墓葬年代是战国中期偏晚,这是时代下限。而《老子》一书不大可能为老聃所亲著,而应为老聃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编成,其形成时代很可能在战国早期。这样楚简《老子》从形成年代到墓葬年代有一百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子》有可能被改动,但是改动的人只能是战国早期到中期偏晚的人,而不会是此后的人。这样,就不会有战国中期偏晚以后语言要素的掺入。 讨论出土文献的地域问题时,也会涉及到三个地域,即出土地域(即墓葬所在的地域)、作者地域(某种文献作者所属的地域)、流传地域(文献所曾流传过的地域)。在这三者当中,最为明确的是出土地域。 文书类出土文献的地域问题不太复杂,其作者地域、流传地域、出土地域往往是一致的。有些文献写成后没有经过流传即进入墓葬,如遣册类文献;有些文献在进入墓葬之前可能经过流传,但不会超出一国的范围。 古书类出土文献的地域问题比较复杂。有些文献的出土地域和作者地域可能是一致,如楚简《老子》是从楚墓中出土的,老子是楚人,他的弟子、再传弟子可能多数也是楚国人。有些文献出土地域和作者地域就可能不一致。如楚简《缁衣》是从楚墓中出土的,但其作者很可能是鲁国人,是从鲁国流传到楚国的。再如睡虎地秦简《日书》是从秦墓中出土的,但其作者可能是楚人。从楚国流传到秦国后,可能还被改造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