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图》与下西洋的相关地理文献 《郑和航海图》,全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原是手卷式的,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约成于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间,这幅图被明代茅元仪收入《武备志》中,改成书本式的。该图高20.3厘米,全长560厘米,即有5米多,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的远近、深度,以及航海的方向,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的针路,共56线,涉及的地区为今天的中国、越南、文莱、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斯里兰卡、印度、马尔代夫、也门、伊拉克、阿拉伯、索马里、坦桑尼亚、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科摩罗、莫桑比克等,包括了540多个地名,其中外国地名约310个,大大超过了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所收的外国地名。《郑和航海图》是中国最早不依附于航路说明而能独立指导航海的地图,从航海学和地图学的角度来看,该图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大陆和岛屿岸线、浅滩、礁石、港口、江河口;沿海的城镇、山峰;陆地可作航标的宝塔、寺庙、桥梁;航线及其方位等,沿海各个地区的海洋形势,航向、航程、航道深度该图都相当详细的描述与标注,此外还配置有天文导航专用的“过洋牵星图”。可以说,它代表了明初中国人海洋认识最高水平,在前大航海时代,也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的影响如何呢?影响研究确实是比较难说,我认为该图的影响是蛮大的。因为茅元仪《武备志》先后有明朝天启元年(1621)茅氏初刻本、清初钱塘汪允文据天启元年的修补重印本、清初复刻本、道光木活字本等多个版本。茅元仪《武备志》还流传到日本,有日本宽文四年增加了日文训点的和刻本。清末又有湖南据宽文四年和刻本的再刻本,复旦大学所藏和刻本上有“龙山镏氏叔子”“徐秉臣印”等很多的印,这说明该书经过多人的手,有很多人看过这本书,或者收藏过这本书。《郑和航海图》另外还收入范景文和张可仕所编的《南枢志》。虽然是后人整理的重绘本,与茅元仪《武备志》中的航海图还有些不同,说明《郑和航海图》曾在民间广泛流传,明清都有不同的刻本。以后绘制的航海图,都是在《郑和航海图》的基础上来做的,如《筹海图编》、《海国闻见录沿海全图》等。 郑和下西洋因为所费太多而遭到了明朝很多文官的反对,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很多档案被毁掉了。幸好前后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将见闻记录成书,即《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三书,成为研究郑和以及明代中外交通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以《瀛涯胜览》对于15世纪初南洋各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民俗、物产等记载为详,被各国学者公认为三书中最重要的一部。1451年成书的《瀛涯胜览》,作者马欢曾是明代的通事官,即翻译,他随着郑和一起下西洋,将亲身经历的20多国的航路、海潮、地理、风土、气候、物产、人文、语言、文字、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都记录了下来。《西洋番国志》是郑和下西洋三书中成书最早,由巩珍完成于明宣德九年(1434),记述了明宣德八年(1433)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经过。书中记录了郑和船队所经过的2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满剌加国、苏门答腊国、哑鲁、古里国、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国、天方等,该书提到了指南针——水罗盘的航海应用,由此我们得以了解郑和下西洋用的是什么样的罗盘。《星槎胜览》定稿在明正统元年(1436),作者费信曾随郑和四下西洋,在郑和使团中充当通事教谕,到过占城国、童龙国、灵山、昆仑山、交栏山、暹逻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他每到一地,在公务之余“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书中所记40余国的位置﹑山川地理形势、重要都会﹑港口﹑气候﹑物产﹑动植物等,以及政教刑法、风俗信仰、生产状况﹑商业贸易等,补充了《西洋番国志》所未收的若干亚非国家。 马欢、费信、巩珍三人属于郑和下西洋的随行人员,文化不是太高。与之相比,黄衷的《海语》约成书于嘉靖十五年(1536),作者是一个进士,当过南京户部尚书,该书中有大量海洋知识,包括番舶,海外的山川地形等。全书三卷,卷上“风俗”,包括暹罗、满剌加;卷中“物产”,包括象、海犀、海马、海驴、海狗、海鼠、海鸥、海鸡、海鹤、海鹦哥、海鲨、海龟、海鳇、海鲡、印鱼、河豚、海蜘蛛、猛火油、片脑、石蜜等;卷下“畏途”及“物怪”,畏途讲述分水、万里石塘、万里长沙、铁板沙等沿海险要;物怪讲述海和尚、海神、鬼舶、飞头蛮、人鱼、蛇异、龙变、石妖等异域传奇,可补史传之不足,有关16世纪东南亚史地和中国南洋交通的资料非常丰富,可惜关于该书的专门研究还很少。 反映明朝民间海洋意识的有吴朴(1500—1570)所著的《渡海方程》,问世于嘉靖十六年(1537),是第一部刊刻的既有国内南北海道、又有东西洋海道的海道针经水路簿。该书对郑和七下西洋航海记录和民间水路簿加以整理、考证,详述海中诸国道里之数,及各国可供泊舟和不可泊之情况。其特点是以记述海外属国的里程为准,以海中的各个岛屿山崖为标志,不同程度地利用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明朝还有一些重要的海防著作,如1556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止倭寇侵犯,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情报,编纂了沿海的军事图集《筹海图编》。该书初刻于1562年,首篇有舆地全图1幅,之后是沿海省府的地形图,其中有广东图11幅、福建9幅、浙江21幅、南直隶8幅、山东18幅、辽东5幅,还有“沿海山沙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等海防的军事地形图。标列出海上的岛屿、礁石,沿海的港口海湾,岸上的墩台、卫所、城寨、营垒、烽堠,记述非常详细。我们经常讲“自古以来”,“古”在何时呢?历史学家是需要讲清楚的,《筹海图编》是首次将“钓鱼屿”、“黄毛山”、“赤屿”绘制在福建沿海图中,说明明朝政府已对“钓鱼岛”及“黄尾屿”、“赤尾屿”实行了行政管辖。 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张燮所著的《东西洋考》也值得一说。该书分12卷,卷1至卷4是“西洋列国考”,记述了交阯、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共15国的地理、历史、气候、名胜、物产,基本上都在今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境内及其附近地区。卷5、卷6是“东洋列国考”、“外纪考”,记述吕宋、苏禄、猫里务、沙瑶、呐哔啴、美洛居、文莱、日本、红毛番等国的地理、历史、气候、名胜、物产。卷7至卷12是饷税考、税珰考、舟师考、艺文考和逸事考等,详细记载了东西洋诸国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形势、物产和贸易状况。其中舟师考中含有“西洋针路”和“东洋针路”,是有关航海针经记录的总结,可以作为了解明人海洋意识的重要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