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日本人的对外扩张,还真的沿承了当年吉田松阴指示的轨迹,虾夷垦拓之后,就开始计划“收取琉球”了。琉球在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之前,岛上分列的中山、山北、山南三个小王国就已经开始向明朝中国进贡了,琉球王国成立后,更是主动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但是1609年,现今为鹿儿岛一带的萨摩藩,在得到了幕府的许可后,率领三千名兵士攻占了琉球。碍于地理的远隔,萨摩藩并未对琉球实施有效的管辖,而琉球慑于日本的武威,也不敢公然忤逆,虽然它继续向明王朝、后来是清王朝进贡并接受来自大陆王朝的册封,并像朝鲜王国一样,继续使用明王朝和清王朝的年号,用汉字作为官方记录文字。这样在名义上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向中国和日本同时称臣的局面。明治领袖主掌了政权之后,试图将琉球彻底收入囊中。1873年,在获知有几十名琉球渔民在漂流至台湾南部时遭到当地原住民杀害后,正在北京互换《中日修好条规》的日本使臣向总理衙门提出交涉,中方不予理会,意为此乃“生蕃”所为,与日本何干?日本于是在翌年4-5月间出兵台湾,惩罚“生蕃”,中方竟然没有有效制止,且事后还给了日方50万银两的抚恤金,日本则借此向中方明确宣示了对琉球的“主管权”。见中方软弱,日本索性在1879年出兵琉球,强行将琉球王国改为日本国的冲绳县,中方虽然未予认可,却也无可奈何。于是在明治政府诞生后的十年间,日本将虾夷和琉球归入了日本的版图,使其国土的纬度,拓展了将近两倍。 与此同时,日本开始染指朝鲜,试图彻底打破已经分崩离析的东亚朝贡体系,将原本属于中国势力范围的朝鲜半岛,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1875年,在美法等国对朝鲜的武装挑衅遭到了失败之后,日本软硬兼施的计谋却获得了成功,并迫使朝鲜在翌年2月与之签订了朝鲜第一个对外条约《江华岛条约》,于是日本势力在朝鲜正式登陆。为了掌控朝鲜,日本还屡屡策动政变,但由于中国的武力干涉,1884年企图将亲日的“开化派”领袖金玉均等扶上政权的“甲申事变”还是遭到了失败,以至于明治日本的思想家、同时也是舆论大佬的福泽谕吉扼腕长叹,痛心疾首地写下了著名的《脱亚论》。 明治日本人逐渐意识到,当自己服膺西方文明之后,西方对他的压迫就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只是仍想维持此前的不平等状态。日本眼下向外拓展的阻力,主要来自仍想维系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国,日本只有彻底击垮中国,才能在东亚建立霸权。于是明治政府在着力推行“殖产兴业”的同时,竭力打造“富国强兵”的新日本。首先是推行军队的近代化。1873年将原先的军队整编为六个镇台(按驻扎的区域分别命名为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镇台),每个镇台由两到三个联队(大致与相当中国的团)组成,总共14个联队,并仿效普鲁士陆军,建立了参谋本部。1888年将镇台制改为师团制,每个师团由两个旅团组成,兵员较前扩充了一倍以上,同时引进西方近代的训练方式和先进的武器,配备炮兵、工兵、辎重兵,建立了完备的情报和兵站体系。至1890年代前期,陆军兵力达到了步兵28个联队(联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团,但兵员较中国的团更为充实,一般由三个大队组成)、骑兵7个大队(大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营,但兵员较中国的营更为充实)、野战炮兵7个联队、工兵7个大队、辎重兵7个大队,海军也达到了大舰(如浪速号等)6艘、中舰(如武藏号等)12艘、小舰12艘、水雷炮艇12艘。顺便提及,甲午战争时期日方投入的兵力是陆军7个师团,动员兵力约12万人,海军军舰28艘,五万七千吨,水雷艇4艘。为了对中国的情形有一个切实的了解,早在1879年,刚刚升任参谋本部管西局长的桂太郎(后曾三度出任日本首相),提出向中国派遣陆军留学生的建议。所谓留学生的使命,主要是两项,一是在中国本土学习口语体中文(明治时期受过传统教育的日本人一般皆可阅读并撰写汉文),二是时机成熟便深入中国各地调查山川形胜和人文社会的实情,同时探察中国的军事情形。日后,桂太郎在给本部长的报告中有如下表述:“清国乃我一大邻邦,自缔交以来,彼我人民往复,日益频繁,关系亦日渐扩大。是以兵略上亦当细密涉猎。故在去年明治十二年,为侦探兵备地理,详审政誌,曾有向该国派遣军官之建议。彼等奉派遣之命,至该国后,往各地巡回,察地形,探人情,以备他日应机。”[对支功劳者传记编纂会《对支回顾录》(下)“桂太郎传”,东京东亚同文会1936年,第214页]1887年,时任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甲午战争时担任第一军的参谋长)、曾到中国来进行详细调查的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炮制了一份详尽的由“彼我形势”、“作战计划”、“善后处置”三篇组成的《清国征讨策案》,建议当局对中国进行军事打击。这一计划虽然并未立即实施,但由此可知日本策动对华战争的谋划早已萌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