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文化一定是开放的,正因为开放,所以自信 古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3月的莫高窟,显然尚未从冬天苏醒。 这个季节,江南早已是草长莺飞,而莫高窟前的宕泉河才刚刚解冻。满眼黄褐色的沙土,仍是这里的主色调。 王旭东说,早年他在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一般每年的5月到11月,他们从早到晚就在洞窟里从事调查和保护修复工作;而到了冬季,洞窟里实在太冷了,不便工作,就到处出差,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交流。 对莫高窟文物进行研究,尤其是破解敦煌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价值所在,从来都是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核心。 解放周末:敦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王旭东:任何一件历史文化遗产,都有三大核心价值:一是艺术价值,二是历史价值,三是科学价值。每一件文物,多多少少都包含这三大核心价值,只不过包含的程度各不相同。 除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莫高窟还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价值。莫高窟是一个佛教文化的宝库。从它的历史背景来看,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从西域传播到这里,进而再传到中原。敦煌作为必经之路,曾是汉帝国的文化前沿。敦煌以西就是戈壁沙漠,东来西往的人必须在这里歇脚,于是各种文化就汇聚在这里。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文化,因此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和来自中原的儒家文化在这里发生了碰撞。有了碰撞,有了矛盾,就会不断调和,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就是人性,就是慈爱;接着,不同文化彼此适应、彼此包容;最后,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实现了融合。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莫高窟是多种文化不断交融的产物。 解放周末: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而言,敦煌莫高窟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王旭东:敦煌石窟为什么繁盛了千年?因为在这个地方,老百姓都信仰佛教,所以莫高窟的佛教文化才能延续这么久。但事实上,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早已变成了中国本土的佛教。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中,“释”就是佛教,佛教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儒家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我们的儒家文化接受、包容了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而不是采取消灭的方法,相互借鉴、相互发展,从而使中华文化几千年不断,生生不息,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自信吗? 解放周末: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固守在自己原来的文化中一成不变。 王旭东:任何文化都有其积极、优秀的一面,中华文化就是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然后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更有生命力的文化。 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采取闭关锁国、抵挡的方式,不让别的文化进来。当我们充满文化自信时,才会有大国气象。在敦煌的壁画里,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气象,各种民族、各种肤色的人都出现在画面里,什么都可以包容进来。 其实我们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包容性很强。敦煌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国际化禀赋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互鉴、沟通对话的见证——自信的文化一定是开放的,正因为开放,所以自信! 这就是今天千年敦煌带给我们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