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孙九霞:商品化视角下族群内部主体的文化认同研究——以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纸为例(5)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孙九霞 吴美玲 参加讨论

    四、基本结论
    民族文化商品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力量,既为东巴纸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又加速了东巴纸文化内涵的变迁,影响着纳西族内部主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东巴纸商品化的案例中,东巴纸坊以资本化的运作方式重塑了东巴纸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并赋予了东巴纸新的社会价值,以达到经济利益和文化传承共赢的目的。同时,东巴纸的商品化也潜移默化地强化了东巴纸坊工作人员对东巴文化的认同,逐渐演变并内化为他们共享的心理共识。对于东巴祭司而言,东巴纸是东巴宗教信仰的载体和象征,而在商品化过程中,传统的东巴纸被包装成各种旅游商品促进了东巴纸制作工艺的传承,但无法触及东巴纸背后的信仰意义,与东巴祭司的祭祀生活严重脱节,无助于传承东巴纸背后的宗教文化。对于纳西族地方精英而言,东巴纸商品化是一种市场主导的行为,其本质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相互转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化商品化往往会侵蚀东巴文化的真实性,难以真正地实现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纳西族普通民众而言,与游客的频繁互动唤起了纳西族普通民众的民族归属感,引发他们对自身民族身份表述和认同的强烈关注,而被重新塑造的东巴纸商品更多地成为普通纳西人民族情感的依附、身份认同的物质载体。
    东巴纸的商品化实质是利用原有的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的元素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族群内部主体的文化认同[13]。族群内部主体的文化认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既包含了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又包含对文化符号[14]、文化身份的认同[15],而本文探讨了商品化视角下纳西族内部主体对民族文化符号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弥补了现有商品化视角下族群文化认同研究中对这两个方面探讨的不足。很多学者把族群看成一个整体探讨文化认同[16],忽视了族群内部各主体的差异性。在本研究中,纳西族内部主体的旅游参与程度、利益诉求以及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的差异,影响了各主体对文化商品化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了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体现了商品化视角下族群内部主体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而恰恰是这种“复杂性”赋予了旅游情境下文化认同研究的新内涵。
       作者简介:孙九霞,女,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旅游人类学、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等;吴美玲,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参考文献:
    [1]Geoffrey Wall,Philip Feifan Xie.Authenticating Ethnic Tourism:Li Dancers' Perspectiv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5,10(1):1-21.
    [2]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5(4).
    [3]Grünewald R D A.Tourism and Cultural Reviva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1004-1021.
    [4]Philip Feifan Xie.The Bamboo-beating Dance in Hainan,China: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3,11(1):5-16.
    [5]陈丽坤.城镇化进程下民族旅游社区景观商品化研究——以西双版纳近郊傣楼景观为例[J].旅游学刊,2015(11).
    [6]Li Y.Ethnic Tourism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2):561-585.
    [7]吴其付.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1).
    [8]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9]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0]孙九霞,张蔼恒.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内部群体研究——以阳朔为例[J].旅游学刊,2015(6).
    [11]宋才发.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J].中国民族,2005(3).
    [12]和虹.浅探纳西东巴纸造纸技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13]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4]廖杨.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研究,2006(2).
    [15]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3(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