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王云芳:走出民族地区“贫困再生产”的怪圈(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民族报》(京)2017年 王云芳 参加讨论

    二、民族地区“贫困再生产”怪圈的生成机理
    “贫困再生产”怪圈的产生原因具有多样性。民族地区“贫困再生产”问题与其他地区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异性。在此重点从“贫困再生产”的物质性贫困、结构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的视角出发,分析民族地区“贫困再生产”的生成机理。
    第一,物质性和结构性“贫困再生产”现象的生成机理。贫困一般表现为一种物质生活的匮乏状态。这种物质生活的匮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认为,社会投资不足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因而其产出处于低水平,居民收入过低,最终导致新一轮的投资不足。对此,在民族地区,当前中央提出的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等措施可以解决大多数物质性“贫困再生产”的表层问题。然而,当前民族地区的贫困不仅体现为一种物质生活状态的匮乏,更是僵硬的社会结构状态的反映。如城乡的制度性分割、社会资源的二元化分配、社会向上流动渠道的狭窄等。因此,当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有意愿通过教育、劳务增收等模式改变自身贫困状态时,社会的等级差别却已经凝固,贫困人口还是难以改善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再加上部分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社会流动等层面上处于被歧视和被排外的境地,这不仅产生了贫富的差距,也导致了其社会发展机会的缺失。这种受歧视性和排外性观念深层次影响的贫困往往会出现“集中化效应”和“内卷化效应”,产生社会力和经济力共同制造下的集中贫困。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贫困再生产”,正是当前集中连片民族地区“地域性”、“集体性”、“封闭性”贫困化现象十分突出的重要原因。
    第二,观念性“贫困再生产”现象的生成机理。在当前社会转型、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观念性贫困的深层次结构作用也在发挥作用。面对结构变迁中新机会的产生,少数民族在获取相关信息,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方面的能力一般弱于其他群体。社会制度、转型和流动中的弱势地位最终形成了固化的社会态度,而社会态度的固化对贫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一些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缺乏改变现状的决心和信心,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扶持产业发展不积极,脱贫致富难度较大。在一些贫困县,甚至还存在为继续获得扶贫资金而进行“贫困造假”的现象。从此层面上看,刺激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状况、实施福利救济仅对物质性“贫困再生产”的作用显著,但对观念性“贫困再生产”的意义不大。
    此外,物质性“贫困再生产”与观念性“贫困再生产”之间具有一定的交互性。现行政策结构往往力图通过改善物质性贫困来改变观念性贫困或通过促进内生性动力观念来改变物质性贫困。在当前我国扶贫攻坚过程中,民族地区的物质性贫困问题容易解决,但内化性的观念性贫困问题却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如通过产业扶持脱贫的人群,若缺乏内生性发展动力,往往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由此可见,观念性的贫困困境并不容易改善,短期或长期性帮扶式扶贫都需要考虑到观念性“贫困再生产”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