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刘铁梁 参加讨论

    前几年,这个村的小学被迁走、合并了。小学的院子成了今天的“文化大院”,有图书室、健身场地和村史陈列室。这个村史陈列室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村庄的历史被写成大事年表,书写在展板上,足足在一间教室的墙上围了一圈。只可惜,当年没有条件拍下一些老照片,所以展板上除了有历届几位村里领导人的照片之外,几乎全是文字叙述。在这些展板下面,是一圈展柜,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个各式各样的文物、资料,比如:早年间的房契、地契、土地证;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用过的粮票、布票、工业券等。
    另外有两个屋子,陈列有很多民俗物品。首先是生活物品,比方说,家家户户屋子里都安装的广播小喇叭,上世纪60年代以前用过煤油灯、汽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用过的前几代电视机,从9英寸、14英寸的黑白电视,一直到彩色电视。当年的燕舞牌收音机也展览着。这些文物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变化得飞快。院子里还有一处大棚子,展示着各种传统农具,还有在盖房时用于脱坯的木匣子,村中水井所用的辘轳等。我之所以被这种陈列所感动,还由于村里的前任书记和现任书记都非常重视留下村庄的历史记忆,他们已经亲自动笔写下了《沁水营村村志》初稿。村干部和村民并不在乎是不是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对此也不太了解。可见,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自上而下实行,那么沁水营村历史追忆的文化实践则是自下而上进行的。村民们要保留村庄的记忆,是出自非常单纯、朴实的话语交流习惯,也是出自对于现实生活变化的深切感受和对于下一代人生活的精神关怀,所以他们才用各种文物和文字来保留和传达这种村庄记忆。
    这种现象是不是应该被民俗学所关注呢?民俗学研究不能只见文化不见人,而应该是把人的生活实践作为观察和理解的对象。也就是说,民俗学者只有被村民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情怀所打动,才能写出一个个村庄的生动的民俗志。村民个人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和讲述,都是村落记忆的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沁水营村的村史陈列中还相对地缺乏个人生活史的材料,原因可能是这里没有出现过非常著名的劳动模范,或者是被政府表彰的民间艺人等,但是这不等于说村庄里没有可以叙述的精彩人生。
    哪一个人的个人生活史更加重要,这是很难判断的。比如,老书记向笔者讲了他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尽管那是片断的和寻常的一种记忆,但对于我们重温村庄生活的历史,感受人间的亲情大有帮助。他说,过去没有电灯,人们睡得很早,平常一到天黑就睡觉了。但是年三十儿那天晚上不一样,家家户户的油灯都不肯撤去,叫做长明灯,看着那点点的亮光,人们感觉到心里非常温暖,有一种节日的欢乐感。村里的人会分别拾起一把柴,集中放在街上的某个地方点燃。大家既不唱歌儿也不跳舞,就围在火堆旁边说笑着,那种过年的气氛甭提有多浓了。你跟现在的小孩子讲这些,他们不太懂,也不太爱听,但是小孩子不爱听也要讲,所以他们才要在文化大院里搞这个村史陈列。
    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原有村庄社会与文化的基础之上,但这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进行村庄记忆的实践。可以说,村庄记忆与村庄的文化建设本来就是同一件事情。怎样运用好人们原有的对于土地的情感、对于共同奋斗过来的一代代人的怀念,是村庄社会得以凝聚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社会记忆中拥有社会得以再生产的巨大情感力量 。
    四、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历史,也不能不深刻地感受今天生活的巨大变化,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人们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的话语。这个时候,时刻感受生活的民俗学就发生作用了。笔者在1996年写的《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那篇文章,提出过村庄何以会在精神生活上也能自给自足的问题[2],笔者认为就是依靠村民之间的各种交流方式来实现的。此外,村庄中人们精神生活上的自给自足,本质上就是对于共同知识体系的拥有。比如,在赶集之后,人们互相串门,或者在井塘边上唠叨唠叨,外边的消息立刻传遍全村。这种信息传播形式,就是乡下的民俗,是非常具有情感力量的传播方式。
    所以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能不能将我们共同的生活感受表达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中,是能否加强国人的凝聚力,能否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实践方式。特别是在村庄,所谓农民的文化权益,不能只被理解为他们有权享用现代的公共文化产品,更要看到,他们有权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及批评意见。乡村的民俗在今天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民俗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及其文化表达,这一点往往被民俗学家所忽略。作为一种感受生活方式的民俗学,需要将自己的学术话语与社会广大民众的文化话语相互交融,从而为增进社会的情感联络和意见协商搭建起一个学术的桥梁。
    今年暑假笔者去北京怀柔区作调查,发现很多村民都非常怀念过去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的那段岁月,他们认为当时人们的那种精神状态值得保持。当时的工分值很低,干一天就是一两角钱,自己带着饭上工地,都拼命地干活,争当劳动模范。村庄的历史记忆中包含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对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恐怕还是要依靠社会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文化实践,包括以各种话语形式来表述、传达那些真切的历史追忆与现实感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