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 引言 过年,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风俗习惯,并且是一种继承性极强、最不易动摇泯灭的民俗事象。在今日中国,许多传统民俗节日已经或者正在消亡,至少日趋淡化或变形,唯独过年这个民俗习惯依然顽强而热烈地存在着——当然,它也有不少变化,并不是完全一仍其旧。①无论从文学研究,还是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这一与岁时节令、与全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事象都令人深感兴趣。 本文笔者认为,作为民俗节日的“过年”,是一个包含着相当长时间段、一系列活动形式的完整民俗行事。它并不是如历来各种《岁时记》所述,或如通常所习称的那样,是仅仅从每年正月初一(即元旦)开始的所谓“年节”而已。本文所谓的“过年”,是要从大年初一开始的春节向前推,大致推到前一年的腊月下旬,从乡间普遍的祭灶起,经过除夕,跨年到新岁的正月初一,延至十五的元宵节(一般是到正月十七日)为止。这样,前后二十多天、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乡间老人或传统意识较强的人们心目中才算把年过完。过年的关键在一个“过”字,它指的是一个过程,这过程应包括把旧的一年送走,同时意味着开始新的一年,因此过年实乃联系两个年度而又兼跨两个年度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在任何民族和国家,尽管名称、具体活动及时间安排各有不同,但处于岁尾岁首之交的这个特殊节日,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中国更是如此。也正因为过年是个历时颇长的民俗节日,它才会有那么多的活动,那么丰富的内容,以致围绕着它的民俗行事,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俗事象群。本文限于论题,将只能涉及过年民俗的一小部分,这是需要说明的。 在地理概念上,本文以中国的过年为主。笔者籍贯浙江,长期生活于上海和北京,对这三地的过年习俗较有体会,故选用资料常以这三地城乡汉族的过年情景为主。但必要时,也涉及其他地区的情况,并拟根据自己的了解,试与日本的过年作一些粗浅的比较。 如前所述,无论中国的南方北方,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过年的行事都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这里有大同,更充满小异。但按笔者的看法,过年行事尽管丰富多采,究其意义和实质,亦即文化内涵,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关过年者主体自身物质及精神需求的; 二是为调谐和加强现实人际关系的; 三是反映人天关系,也就是人与超人的神秘的天神和鬼怪世界关系的; 作此概括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描述过年纷繁复杂的民俗行事,也是为了便于分析一系列过年习俗的文化含义,并努力使这种分析较为深刻透彻。 文章的另一个内容是论述过年习俗的发展演变。这些行之数千年的民俗活动,至今仍有某些一以贯之的内容和形态,然而又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时代变迁,古老的过年方式、陈旧的过年内容和过年所投射于人们心理的影响,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意义等等,都不断地被打上某种新的印记。过年习俗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处于新旧杂陈、新旧交替的状态。这是这一民俗风习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是它至今犹存的重要原因。概括地描述这种变迁,并分析其意义,也是本文预定的一个内容。 由于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过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所有民间节日中规模和影响最大、与全体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本文也想在上面的论述之后,对中国当下的过年风俗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使这一研究能对现实生活的改善有所裨益。 一 中国过年方式的回溯 过年这一民俗事象的起源,与进入农耕时代的先民们对四季、节令等时间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和把握显然有关。先民们在日月寒暑、春夏秋冬、播种收获、忙碌休闲的轮换交替中,领略了时间流动和生活节奏的周期性,终于产生了“年”的概念。时间是无首无尾的漫漫长流,但“年”却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人为概念,“过年”的想法和行事,便在“年”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发生了。关于“年”和“过年”概念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有多种解释。但对上述观点,中日学者有着基本相同的看法,笔者也是予以认同的。 从现存文献记载,还可以大致了解远古时代的过年方式——虽然这已不是它的最初形态。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每一年的开端,称其第一天为元日,或称元正、元旦,因为这一天具有“三元”之殊。正月一日,既是日之元,又是月之元,还是岁之元,是一个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日子。于是他们将这一天与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联系起来。《太平御览》引《书•舜典》云:“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又曰:“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这里的“正月上日”、“正月朔旦”、“月正元日”,指的都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反复叙述的都是舜继承尧位、登基治国之事,是对远古无文字时代历史的追记。所谓文祖、神宗,均指唐尧,受终、受命指尧禅让帝位于舜。据孔安国注:舜为尧服丧满三年,决定在元旦这天正式登位执政,而在这之前就须先率领众臣到尧庙告祭。这当然并不能作为舜在元旦日登基的证据,也不能用来说明元旦祭祖的真正起源,但如把这当作元旦祭告祖先习俗的遗存和应用,应该是可以的。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惯于在元旦举行各种仪式祭祖和祭天、祭神,这在历代正史的皇帝本纪和《郊祀志》中多有记载。皇帝们自封为天人二间的联系者,在百姓面前,他们是天之子,代表着天意;而在上天面前,则是民之主,代表着下界众生。他们既以天子身份统治人间,又以万民之主的身份向上天负责。为了标榜并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他们在一年之中要多次与上天沟通——一系列祭祀仪典的真正涵义和目的,既是向上天致意,更是向万民昭显其特殊身份——而元旦的这一次应该是格外重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