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田野研究 >

[张恒艳]作为家庭节日的七月十四——桂中地区高莲村“七月十四”节俗的调查报告(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张恒艳 参加讨论

    形形色色的离土务工方式迅速改变村庄的面貌。背井离乡的劳动者对家庭的经济补贴和村民们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是传统种养殖的几倍。逐渐积累的财富在偏僻的乡村掀起了大兴土木的风气,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迅速分蘖,出现了由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发展的趋势。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或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郑航生,2000:224-228)。另外,农民外出务工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交圈狭小的局限——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在城市寻找终生伴侣,脱离了大家庭的管束。即便他们成家并回到乡间生活,也很难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经历长时间的联合家庭生活阶段。
    在乡土社会中,最小的社会单位是家庭。核心家庭逐步取代联合家庭的趋势,不但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而且改变了原有的传统观念。尤其像“七月十四”这样以家庭为活动单位的节日,在节俗和意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七月十四的主要活动
    1.七月十四的节期
    “七月十四大过年”其基本意义是说“七月十四”节期很长,几乎可以和春节媲美。“壮族的中元节,一般是从七月初七开始的,七月初七、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家庭富裕的人家,这六天都是节。”(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1982:85) 应该说这只是众多七月十四节期的一种,却是最长最隆重的一种。广西的不同地方的七月十四节期因地而异。例如在广西的河池巴马一带七月十四只有十一至十四日,在百色的壮族只过十四(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1983:215)。有一些原籍福建的人家或村落用的是七月十三(张六生,1990:164)。高莲村的“七月十四”一直采用这种最长节期。关于七月十四节期,高莲村有一种神圣性解释:阿公(就是祖先)每年都在七月初七返回家中,在家接受子孙的供奉,过完七月十四才返回阴间。阿公的年纪大了,爱忘事,七月十五出门以后发现自己把伞忘在家里,又回家取伞。所以,十五送一次阿公,十六还要送一次阿公。所以,高莲村的七月十四都是到十六才结束。被访谈人:张夹莲、叶二秀、曾氏、陈氏等,访谈时间:2004年8月28日。访谈人:张恒艳。
    2.“七月十四”的祭祀活动
    七月初七:这是“七月十四”开始的环节,当日上午的“祭祖”拉开了整个节俗活动的序幕。“祭祀”的壮语发音是“公马”,意为:“祖先回家。”当天早上起床吃过早饭之后,妇女会认真打扫厅堂内外,烧好茶水,做好迎接祖先的准备。然后开始准备祭祀物品:猪肉、鸡以及香烛纸钱。祭祀的对象是家庭历朝历代祖先。祭祀通常在自家厅堂举行——那里安置着家庭的祖先牌位:“京兆堂”。“京兆堂”是面宽约一米、长约一米半的红色矩形牌匾,悬挂于厅堂北墙的正中。牌匾上方正中有横排汉字“京兆堂”,其下是竖排的黑色繁体汉字“韦门堂上历代先考/妣之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装饰,风格简洁大方。“京兆堂”从前是用红纸写就,一年一换,现在有很多人家开始定做塑料的。供桌一般就摆在“京兆堂”之下。接近中午,所需祭品准备妥当,家庭主妇把茶水、米饭、鸡和猪肉端上供桌,祭祀主持人壮族地区的家祭,男女两性均可充任主持人。上香,在场的家庭成员要逐一在灵牌前行礼(上香,鞠躬)。行礼完毕的家庭成员安静地退居一旁,也可以离开屋子,而主祭人则要留心观察燃香长短以判断时间,把握祭祀节奏,控制祭祀程序:燃香达四分之一处时加酒,四分之三时烧纸钱,最后用一杯水酒祭奠,鸣放鞭炮,完成祭祀仪式。仪式期间,禁止有人站立门旁,不许在屋内高声谈笑,不能让孩子在堂屋内打闹等。
    七月十三:这是七月十四正日子的前奏。解放前,曾经有一个盛大仪式在这天举行——高莲村与邻近的杨村共同祭祀一个庙宇。杨村是附近较大的一个村子,韦氏家族有一个祖支在早些时候迁入该村,所以他们合用一个庙宇。七月十三这一天两村的同族要一起祭庙。这座庙宇已于解放初期被毁,现在庙宇原址上重建的是杨村小学。日久年深,我们已无法找到庙宇的遗迹,当地的老人也很难记得庙宇的细节,根据我的资料提供人回忆,这座庙宇从前供奉着某些神像,这些神明(或者这座庙宇)的主要作用是禳除旱涝蝗灾,保佑稼穑丰厚。被访谈人:韦学报(男72岁,农民,初中文化)、韦吉凯(男,65岁,农民,小学文化)、韦学灵(男,60岁,农民,小学文化)、韦学补(男,80岁,小学文化)都证明那座庙宇的用途是调节旱涝或其他灾害,确保粮食丰产。由此可见庙中供奉的神明很可能是龙王或雷王之类。附近很多村庄现在仍旧保留着龙王庙或者雷王庙。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曾有重新修庙的愿望,由于政府不同意,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最终未能如愿。
    七月十三的祭庙仪式非同于家庭祭祀——往往是有组织的。祭祀的全部工作均由两村共同选出的祭祀委员会负责。这个委员会由两村公认的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用老人们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一些懂规矩的人”,所谓“懂规矩”是指这些老人懂得祭祀的程序和规矩,因而深得村民们的信任。而今这些老人都已经作古,他们的子辈本来应该接替他们的工作,但是由于庙宇倾覆后一直没有重建,村子里懂祭祀程序的人已经不多,大多数老人只能回忆他们亲身经历的祭祀场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