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10)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研究》2017年第1期 高丙中 参加讨论

    民俗学者作为专业人士,要摈弃精英主义,以公民意识从事专业。这是民俗学者相对于其他学科人士更有专业优势的方面。在日常生活里,谁都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或者说所谓人的差别其实都不是那么有意义。民俗学者能够最清醒地体会这一点。我们要建设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必须有正确的身份意识去推动。民俗学者既是学者,同时也是普通人,但是普通人在现代的体制里面有一个统称,那就是公民,只有普通人作为公民,才会思考与践行“一方面尊重差异,一方面包容与共享”的共同体意识。
    作为公民的民俗学者在做学科建设的时候,如果植入未来意识,那么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日常生活的未来,一个是民俗学的未来。我们所琢磨的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要把这两个未来当作一个未来去追寻。即是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未来,有赖于民俗学者的贡献。我们似乎自大了。在中国的现代伟业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位置成为一个总体问题。这个日常生活的问题,文化的问题,还真得民俗学来参与解决。如果不摆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位置,中国的思想界、知识界就无法奠定现代伦理与政治的坚实基础,出多少战略与政策建议,都只是加深加重国家与社会的扭曲关系。另一方面,民俗学的未来有赖于真实世界的日常生活的未来能够在新观念的推动下开出新局。学科空间是真实的服务与交换赢得的。在现代体制里,你得有服务的精神与能力,你得有真材实料,有真正的智慧产品跟人去交换,你的学术,你的学科才在学术之林中有位置。所以我们今天来谈中国民俗学的机会,一定要与民俗学能够在国家与社会的建设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联系起来。所以结论就是:两个未来,合二为一。当民俗学的未来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未来是同一个未来时,中国的现代伟业才算是走上了对的文化道路,中国民俗学也就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注释:
    ①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
    ②[日]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宫岛琴美译,王晓葵校,《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③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④张士闪教授读初稿时在此处有一个评注,抓住了要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起,是源于北京大学《歌谣周刊》所发起的歌谣运动,以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歌、故事、风俗的重视为标志的。民间歌谣和民俗文化,这在当时是以正统文化的异己或他者的形象而显现的。我最近在研究礼俗互动问题,觉得五四时期建构的礼俗话题,是先将当下社会文化理解为礼、俗的分立甚或对立状态,再以揭露罪恶、疗救民生的逻辑来颠覆现有正统文化的权威性。”
    ⑤张士闪教授读初稿时在此处有一个评注:“其实,在20世纪的大多半时间里,作为社会之大多数的民众的文化,是在现代政治策略中被过度‘消费’了的。从世纪初的‘价值’发现,到世纪中叶的污名化,再到后期的产业化改造,民众的生活传统在历经一轮又一轮的国家政治改造浪潮后,深深地打上了所谓‘革命化思维’的烙印。”另请参见张士闪:《“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
    ⑥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高丙中:《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
    ⑦高丙中:《生活世界:民俗学的领域和学科位置》,《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王杰文:《“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关于民俗学“元理论”的思考》,《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⑧例如,衣俊卿:《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衣俊卿主编:“日常生活批判丛书”,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⑨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58年)对于中国现代的精英与大众的矛盾已有论述,“陈独秀等一方面标榜科学与民主之口号,一方面亦要反对中国之旧文化,而要打倒孔家店,这样,则民主纯成为英美之舶来品,因而在中国文化中是无根的。以民主与科学之口号,去与数千年之中国历史文化斗争,中国文化固然被摧毁,而民主亦生不了根,亦不能为中国人公信,以成为制度。”见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四之二(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校订版),引文见第10节。
    ⑩户晓辉:《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11)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吕微:《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12)陈华文:《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民俗学刊》第2辑,澳门出版社,2002年;周星:《现代成年礼在中国》,《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1期。
    (13)相关讨论见“The Meaning of Becoming an Adult in East Asia”,hosted by Juwen Zhang,the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Willamette University,Salem,Oregon,Oct.17-25,2015;“经典概念的当代阐释:过渡礼仪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2015年12月11日。
    (14)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15)吕微:《从“我们与他们”到“我与你”》,《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16)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