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吴心海]《新湖南山歌》与《想起毛主席》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光明网-《博览群书》2 吴心海 参加讨论

    
    1959年东风文艺出版社《王老九诗选》封面,郭沫若题签。
    近日,看到一篇题为《临潼60万为已故农民诗人出诗集》的新闻,称——
    农民诗人王老九在其去世38年后,记者从西安市临潼区文化广播电视局获悉,该局将筹集资金60万元整理出版一套《王老九诗集》。……临潼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姚华山讲,王老九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创作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出版《王老九诗集》是该区落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王老九(1894——1969),现代农民诗人。原名王建禄,因排行第九人称老九。陕西省临潼县人,1894年2月23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6岁时读过一年私塾,因家贫辍学。当过学徒,18岁起做农活。曾逃荒要饭。他自幼爱听戏、看唱本,能背诵不少唱词,常将旧社会的不平之事编成顺口溜。32岁起开始编写快板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老九创作热情高涨。他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51年参加陕西省文艺创作者代表会议,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被选为理事。1960年先后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有“农民诗人”之称。
    看到这条消息,我的心情是“亦喜亦忧”。喜的是,一个曾在中国“新民歌运动”中有过广泛影响的农民诗人,在去世38年之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能够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筹资为诗人出诗集,保留“一个时代的标志”,真是善莫大焉;忧的是,这位曾被誉为“我们新时代的卓越的民间诗人”(见陶阳《诗的语言与功夫》,《人民日报》1961年5月10日第7版)的“代表作”《想起毛主席》,和一首湖南民歌极其“相似”,模仿痕迹严重,不知道会不会作为“代表作”再次出现在诗人新出的诗集中?由于消息出自2007年3月30日的《三秦都市报》,迄今已经一年半有余,不知道新的《王老九诗集》是否已经问世?如果尚未问世,希望通过拙文的考证与分析,能够帮助有关人员纠正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一诗不长,只有16行。关于此诗的创作,195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第3版发表的署名“山川”的《农民诗人王老九》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一九五一年春天,我到临潼县去,第一次看到了王老九。……天麻麻亮,忽然听见一阵咳嗽声音,睁开眼,见老王背靠着墙紧缩在被窝里,把旱烟锅抽得“呼呼”响。我吃了一惊,忙问:“身子不舒服吗?”
    “不是。嘿!睡不着,梦里也在笑。自从解放后,咱们人民真算当家作主啦,村长、乡长都由自己选,连我那老婆也当了妇女代表,圪拧拧地常去开会哩。恶霸、地主斗倒了,穷人分到土地,再不愁吃喝了,我的快板也能上报了……这些稀罕事情,过去连作梦都没有想到啊!没有毛主席,哪有如今这么好的世事。”他抬起头,望着墙上挂的毛主席像又说:“迟早我要给你老人家献一段快板诗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