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家底打什么牌 许多学者指责那些大搞公祭活动的地区“穷折腾”,葛剑雄就曾指出,“这些祭祀地一般都不是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最近更扩大到一些贫困地区。”[28]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理解,正因为不是中心城市,工业欠发达、商业欠发达、传统的经济资源比较匮乏,才导致贫困,才更有必要绞尽脑汁挖掘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以期借助文化的东风,把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打开新的局面。 1980年代,深圳刚刚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没有文化做支撑,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于是,深圳逐渐明确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策略,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指导思想。可是文化从哪里来呢?他们最初想到的是从传统民俗和现代生活中提炼部分文化特质,加以升华。 从1988年开始,深圳每年举办10天“荔枝节”。对外的宣传口径是说:深圳市民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每逢蝉鸣荔香时节,都要邀请海内外亲朋好友光临荔园,即摘即啖,既品尝了鲜荔的独特美味,又可饱览旖旎的荔乡风光,借此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他们甚至把“传统荔枝节”形容成“往往是你争我夺,场面十分欢快。” 这当然是一套临时提炼出来的宣传口径,以前从未听说有哪位海外客人漂洋越海来深圳吃荔枝的,而且,深圳的荔枝在周边地区也毫无优势可言。其目的只不过是以荔枝为名,招引海外客商及内陆大贾,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文化联谊活动。 1980年代,“深圳经验”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东莞、从化、增城、茂名,以及广西灵山等地紧跟而上,相继设立“荔枝节”。荔枝节当然不只是吃荔枝,项庄舞剑,意在招商。短短十几年间,我们能数得出来的水果品种几乎全都有了自己的节日[29],有些地区没有什么特色水果,则干脆一网打尽所有水果,直接叫做水果节[30]。 数量最多的当然还是为葡萄、苹果、桃、梨四大品种所设立的节日。桃和梨因为是单名,叫起来不大上口,为了把拗口的单名改成上口的双名,于是有了千变万化的组合。以桃为例,分别可以“某+桃”组合为蟠桃节、肥桃节、蜜桃节、大桃节、采桃节、摘桃节、品桃节(摘、采、品、蜜等字也可用于梨、枣等单字水果名前)等等,其中以蟠桃节名字漂亮,被选用的频率也较高。 果树都得开花,那么,花开烂漫的时候,不也可以举办一个关于“浪漫”的花的节日吗?于是,全国各地又冒出了几十个桃花节、梨花节、李花节、梅花节、杏花节、枣花节等等[31]。 种水果的靠地吃饭。可是,那些北国苦寒之地,水果资源不足,他们能靠什么吃饭呢?聪明的哈尔滨人首先学会了靠天吃饭。 1980年代初,哈尔滨市委的有关同志在接待来哈观赏冰灯的港澳台胞过程中,发现他们不仅爱哈尔滨的冰灯,而且也爱哈尔滨的白雪,由此产生了举办冰雪节的设想,1985年1月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开幕,当年接待国内外游人200多万人次。如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有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冬令盛典之一。 哈尔滨经验一样刺激着邻近的北部城市。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组资料:1991年,吉林市举办首届“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1999年,满洲里举办首届“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国际冰雪节”[32]。2001年,成都举办首届“中国(四川)南国冰雪节”。2003年,昌吉州举办“首届天山天池冰雪风情节”、阿尔山市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冰雪节”。2004年,本溪市举办“首届本溪冰雪节”。2005年,沈阳举办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东乌旗举办“首届草原冰雪节”、张家口市举办首届“上水源国际冰雪节”。2006年,太原举办首届冰雪文化节。2007年,长春举办首届“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 那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现代节日,则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著名的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成都国际美食节、杭州国际动漫节之类。但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举办宣传活动,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变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什么家底打什么牌。 当然,那些底蕴不够深厚的节日未必一直举办下去。深圳荔枝节只办了10届,随着形势的变化,深圳人认为荔枝已经难以体现深圳的地位和影响,于是把荔枝节改成了“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直白地以高科技作为新诉求。淄博市也在举办了6届“国际陶瓷玻璃艺术节”之后宣布停办。我们可以预料,各种新兴的祭典和节日还将不断上演,而许多渐次褪色的节日和祭典则会陆续停办。历史总在不断地大浪淘沙。 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都得造出点声势,这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撞上一次机遇的地区来说,就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了。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襄樊会认为“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是襄樊不容错过的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假如对这一机遇视而不见,我们将愧对历史、愧对时代、愧对市民、愧对后人。”[33]襄樊1800年等来了一次机会,当然得紧紧抓住大做文章,借助一个有力的宣传途径“打好诸葛亮文化牌”,以拉动三国文化旅游产业[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