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以各类“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中心的讨论(9)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施爱东 参加讨论

    7.当我们冷眼旁观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学者;而当我们积极参与其中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也变成了一个特殊的传承人、当事人。选择以学者身份旁观,或者以当事人身份介入地方文化的建设,视乎学者个人的性情。
    8.只有当我们拉开了与“民间”的距离,只有作为旁观者,我们才不会有感情因素的介入,才不会当局者迷,也才能更真切地认识“传统”如何在民间被阐释、被利用、被创造、被传承。
    9.一个民俗学者如果不能理解以上几点,只能徒增自己的烦恼。
    

    注释:

    [1]陆敏、赵勇:《武侯墓清明文化庙会昨开幕》,《三秦都市报》2007-4-4。
    [2]《第二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临沂资讯网2007-5-30,http://www.lyxinwen.com
    [3]刘紫凌、廖君:《莫让发展走进劳民伤财的豪华公祭误区》,新华网-湖北频道2007-05-18,http://www.hb.xinhuanet.com
    [4]《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2007-4-5,http://npc.people.com.cn/GB/28320/65656/5757039.html
    [5]曲昌荣、曹树林:《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人民日报》2007-04-20第04版。
    [6]吴祚来:《弘扬文化不需要新造神运动》,《广州日报》2007-04-17第A11版。
    [7]郑华淦:《公款应退出,莫让公祭变公害》,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07-02,http://culture.people.com.cn
    [8]闻白:《搭什么台,唱什么戏?》,《人民日报》2007-05-23第11版。
    [9]吴祚来:《弘扬文化不需要新造神运动》。
    [10]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北京:朴社出版,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第59-66页。
    [11]顾颉刚日记,1928年12月31日。
    [12]参见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72页。
    [13]谢兴鹏:《禹生之地在北川》,中国先秦史网站2007-07-15,http://www.zgxqs.cn/
    [14]余秋雨:《黔东南考察手记(一)》,余秋雨新浪博客2007-09-08,http://blog.sina.com.cn/u/1189695230
    [15]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16]陈正夫:《哲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南昌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7]彧君:《奢侈华丽、劳民伤财 公祭风当刹!》,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07-02,http://culture.people.com.cn
    [18]中共竹山县委书记董永祥:《中国竹山女娲文化暨民俗旅游研讨会上的祝辞》,2005-7-5。
    [19]龙桥、郭齐成、黄治荣、胡光凯:《湖北竹山举行女娲公祭大典 200人共拜东方圣母》,《楚天都市报》2007-05-14。
    [20]详见“宝丰政务信息网”,http://web.zhushan.cn/zsbf/
    [21]刘紫凌、廖君:《莫让发展走进劳民伤财的豪华公祭误区》:“虽说活动都是地方政府出面,财政拿钱,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而且,修建场地、组织排演、接待参观、维护安全,一个大典下来,折腾得鸡犬不宁。”
    [22]袁斌、田耀明:《女娲文化节活动内容敲定四项主要活动为文化节添彩》,今日竹山网2007-4-28,http://www.zhushan.cn
    [23]苗东升:《办好女娲文化节 提高竹山美誉度》,今日竹山网2006-4-12,http://www.zhushan.cn
    [24]袁斌:《三年辛苦不寻常》,今日竹山网2007-6-5,http://www.zhushan.cn
    [25]袁平凡:《“女娲”迎来八方客》,今日竹山网2006-5-22,http://www.zhushan.cn
    [26]袁斌:《一花引来百花开》,今日竹山网2007-6-8,http://www.zhushan.cn
    [27]陆龙和、徐勇:《第二届女娲文化节签约引资项目推进顺利》,今日竹山网2007-7-11,http://www.zhushan.cn
    [28]葛剑雄:《算一下经济账如何》,葛剑雄新浪博客2007-06-21,http://blog.sina.com.cn/gejianxiong
    [29]全国各地计有近两百个县市设立了水果节,如中国丝绸之路葡萄节、永德芒果节、乐东香蕉节、云和雪梨节、崂山樱桃节、恭城月杮节、贵定冰脆酥李节、新郑打枣节、邛崃采柚节、莱西山楂节、郑州摘杏节、荥阳石榴文化节、河套番茄节、大兴西瓜节等等。
    [30]如重庆水果节、北京国际精品水果节、广东万顷沙水果文化节等。
    [31]至于那些非食用的观赏型花卉,就更是借浪漫而尊荣,如牡丹、芍药、菊花、水仙、月季、杜鹃、桂花、茶花、兰花、荷花、葵花、樱花等等,全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32]该冰雪节始于1999年,原名“冰灯雪景游园会”,2000年,满洲里市采取与俄罗斯赤塔市合办的方式,更名为“中俄满洲里—赤塔国际冰雪节”,2003年,又邀请蒙古国东方省加盟,再次更名为“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国际冰雪节”。
    [33]王洋:《襄樊明日举办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新民网新闻频道2007-04-12,http://news.xmnext.com
    [34]社论:《打好诸葛亮文化牌》,《襄樊日报》2007-4-14。
    [35]俞吾金:《我们不需要“伪民俗”》,《人民日报》2006-09-12第11版。
    [36]于庆新:《旅游文化不能成为‘伪’文化的保护伞》,《人民音乐》2003年10期。
    [37]议宣:《让“春节晚会”的“伪民俗”成为历史》,学术批评网2004-1-24,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4589
    [38]郭沫若:《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目的》,《民间文艺集刊》第1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0年。又见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时代》,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8页。
    [39]桐人:《公祭伍子胥没必要扯上端午节》,《新京报》2006-05-26。
    [40]人民网评论部:《屈原伍子胥 端午节祭谁?》,人民网文化频道2006-06-02,http://culture.people.com.cn
    [41]吴明明、王彪:《苏州在端午公祭伍子胥专家称文化共享是重点》,新华网2006-05-23,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6-05/23/content_7065030.htm
    [42]吴明明、王彪:《苏州在端午公祭伍子胥专家称文化共享是重点》。
    [43]《学者批公祭功利化“荒谬” 政府角色如何担当》,人民网时政频道2007-07-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
    [44]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136、13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5]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6页。
    [46]赵轶峰:《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47]田海林、李俊领:《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史学月刊》2007年04期。
    [48]《黄帝祭祀与中华民族》,黄陵县公众信息网http://www.huangling.gov.cn
    [49]费孝通:《译序》,[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页。
    [50]淡文节:《还有多少‘文化节’在劳民伤财》,《红旗文稿》2003年24期。
    [51]曲阜市信息化管理中心:《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隆重举行》,200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官方网站2007-9-27,http://www.qufu.gov.cn/whj/
    [52]本报讯:《诸葛亮出山纪念引争议》,《新京报》2007-4-14。
    [53]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54]顾颉刚:《我与古史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本文原刊于《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