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全国风气变迁具有一定的昭示性 晚清北京新风尚大都源自于新的生活样式,近代化城市设施的兴建和使用,西学西艺的传播,新机构的设立、新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的生活习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信息量。它使人目不暇接,激活了人类本能之一——好奇心,于是很容易打破旧文化中保守的心理定式,形成一种适应时代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必然导致新风尚的形成,并借助大众传媒播扬四散,通过暗示、模仿、从众等心理途径把新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传给民众,形成带有普遍倾向的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新文化、新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乃至新的社会风尚。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对全国的昭示作用不言而喻。 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建校以来第一届运动会,学校总监督张亨嘉发表文告说:“……京师首善之区,尤宜丕树风声,鼓舞士气”。运动会开幕之时,张亨嘉到会演讲,再次提到“天下普立学堂,而京师大学堂为之总汇,以为造就人才之极则,则凡德育、体育之方,不可不求其完备矣。今日特开运动大会,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声而已”。[51]这样的期许也在当时的报刊中反映出来。[52]尽管京师大学堂运动会并不是近代中国学校运动会之始,但是以它的地位和规模,却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至此体育尚武蔚然成风。 还是在1905年前后,北京、天津的巡警局为了推动城市治安和市政建设,发布了大量的白话文告,劝喻市民讲求卫生、移风易俗。此举颇受舆论推崇,《大公报》说:“告示张贴,必须令愚人易解始能有益。中国官场向拘文法,不肯稍易。示喻虽遍街巷而人不解识,遂成具文”,而白话告示“劝戒勉励,款洽叮咛,诚于地方大有裨益也”。[53]白话文告以明白晓畅的文字昭示文明,宣传卫生常识,一改过去文言体示喻远离民众的做法。如北京外城巡捕西分局的文告这样写到,“京师为首善地方。城内关外,大街小巷,应当干净整齐……近日人情懒惰,相习成风,秽物灰土,全向门前倾倒。前三门外,地窄人稠,街道更难洁净。不但外人瞧见不成模样,这种恶臭气味,令人受了最容易生病……可见打扫街道一事,是生死相关的。你等见了此谕,全要痛改前非……”[54]显然,以这样劝诱的口吻转移风俗,比用文言的行政命令更通俗明白。加强市政管理、推行近代化城市建设是晚清新政的一部分。当时不少文告强调应该纠正传统陋习,推进风俗改良,以期文明日进有功。应该说以白话的方式宣传教育民众,是移风易俗的好方式。它不仅著有实效,而且一定程度推进了白话代替文言以至于中国教育的平民化之历史进程。 晚清北京城市近代化建设与晚清新政齐头并进。它不仅一定程度改变了旧北京的城市外貌,而且对晚清近代化起了昭示带头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