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2]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3]韦冬妮:《维克多·特纳及其仪式理论——〈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述评》,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梁宏信:《范·热内普“过渡仪式”理论述评》,《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5][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0页。 [6][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9页。 [7][美]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8][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第38页。 [9][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9页。 [10][英]奈杰尔·拉波特、[英]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218页。 [11][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第38页。 [12][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柳博赟、卢忱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13][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3页。 [14][英]奈杰尔·拉波特、[英]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220页。 [15][美]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29页。 [16][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17][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18][美]乔治·E.马尔库斯、[美]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5页。 [19][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页。 [20][美]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刘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239页。 [21][美]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刘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240页。 [22][美]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1页。 [23]Foucault Michel,1984,"Right of death and power over life".In Foucault Reader,edited by Pual Rabinow:patheon bools.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1期,第32-3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