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张亚辉]皇权、封建与丰产(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亚辉 参加讨论

    韦伯撰写过两本相互关联的东方宗教作品,分别论述了对中国宗教和印度宗教的总体看法,尽管这两部作品都是依据二手材料写成的,但其洞见至今仍启发着我们对东方宗教的认知。整体上说,这两部作品都是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回应。韦伯一方面承认中国和印度社会确实都区分成了两个相互对反的部分,但并不是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者权力的分配,而是基于对知识的分配。中印两种文明中的知识分子都是以经典训练为基础养成的,不同的是,印度的婆罗门的核心特征是受雇于王权或其他雇主的仪式专家和律法学者,而中国则基于科举制度形成了庞大稳定的儒家官僚体系,因此,他们各自与政权的关系便十分不同。儒家官僚在皇权之下仍旧保持了独立的身份,并形成了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尊严共同体,因而其精神世界不但没有被皇权吞并,反而和皇权保持了极大的张力,“无数对此独裁形式采取反对立场的士,为了维持其身份团体继续掌权,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不过,最后而且再次的,都是士人获胜”(韦伯,2004:203)。②那些被皇权调动来制衡儒家官僚的力量主要是外戚和宦官,有些时候还包括方士、道士、僧侣以及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时期的部族力量和藏传佛教的教会力量。儒家官僚自命对文明命运的担当有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尤其是在外族入主中原的时期,儒家官僚体系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基于自己身份群体的延续与尊严来决定面对外族皇朝的态度。美国汉学家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说:“真正的问题不是少数民族王朝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得汉族文人的承认,而是汉族王朝在多大程度上不容于汉族文人。在中国政治社会这个复合体中,与汉族王朝比较,少数民族王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少数民族征服者及其领袖内心不想在文化上受汉族文人之理想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汉族王朝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列文森,2009:165)。与韦伯强调儒家知识分子对俸禄的依赖不同,列文森认为,儒家知识分子与皇权合作的基础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态度,这不单体现在战国后期到秦代郡县制兴起时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态度,也体现在后来的历史中儒家知识分子不断协助皇权遏制各种贵族身份群体的过度扩张(列文森,2009:168)。列氏显然看到了存留在儒家官僚体系中的荀子的精神遗产,但同时也忽略了儒学的其他精神遗产对这一官僚体系的规定性。在他看来,儒家官僚与皇权的张力,除了自我尊重的精神来源不同之外,前者还不断批评皇权在伦理和自我修养方面的缺陷,而中国皇权位格的历史复杂性使其自身无论如何都难以成为儒家想象的完美皇帝。或许我们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不论韦伯还是列文森都疏于对中国皇权位格的详细分析,在对传统中国的意识形态进行精彩分析的同时,没有看到皇权自有其不被这一意识形态限制的一面。事实上,历史能够呈现出来的平衡局面其实是基于儒家官僚和皇权的动态关系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的不断调整,而不应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彻底呈现。
    在韦伯和列文森的研究中,似乎这些复杂激烈的斗争只发生在宫廷之中,民间社会则是完全被动或者被隔离在这一文化之争以外的无关的力量。然而,实际上,国家正祀体系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也会呈现于地方社会之中,而且地方社会同样通过宗教实践对此做出了回应。李亦园曾经借用雷德菲尔德的概念来阐释在中国这样的古典文明当中,人类学对小传统的研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他说:“我国小传统的民间文化无论如何代表较大多数一般民众的文化,它不仅在传统时代扮演一种提供大传统许多基本生活素材的角色,而且在当代的社会中也逐渐被认定是影响经济发展及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李亦园,1996:144)。他还以中国文化为例,说明了大传统下的知识分子因为小传统下的乡民宗教的工具主义特征而将其斥为迷信(李亦园,1996:145),并因此忽略了小传统研究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意义。关注到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将上述两种二分法中的三个因素放在一起来分析,即皇权、知识分子和民间社会三者的关系,将呈现出一幅更加完整的中国宗教研究的图景。这个图式看起来和费孝通先生的双轨政治之间有着高度的近似性。费孝通注意到致仕乡绅作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媒介,在大小传统之间架起了桥梁,但对实际的官僚体系的作用关注不多。在这方面,余英时的论述颇详。余英时将汉代儒家官僚的典型代表“循吏”看作沟通儒家大传统与乡民社会小传统的中介。与费孝通不同,余英时用大量史实勾勒出了循吏怎样在秦代以吏为师的氛围下逐步通过办学教化,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师”胜于“吏”的转变(余英时,2003:164、183),一方面将大传统的礼教秩序传递到小传统社会当中。余英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大传统内部“师”与“吏”之间的张力,但由于他对雷德菲尔德的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仍旧是基于文化史的书写,并格外注重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教化,因此,他在循吏与乡民社会的关系之外,没有关注到“师儒”逐渐发展成一个身份群体的社会学意义,同时也没有将皇权作为一个分析元素纳入到大小传统关系的分析中来。而一旦看到官僚体系的宗教实践的独立性,大小传统的二分法就需要被重新思考,关注到民间宗教实践面对皇权和知识分子宗教时的独立性,韦伯的二分法同样会站不住脚。因此,把这两种二分法结合到一起,并非简单地在任何一个二分法上加上第三个因素,而是要从整体上重新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