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1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豆瓣网 李零 参加讨论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对“中国的有翼神兽”有下述印象:
    (一)中国的有翼神兽,无论就文献记载看(如《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还是从文物形象看(如依托狮子的形象),都与西亚、中亚和欧亚草原的艺术有不解之缘。它在中国艺术中的出现似可上溯到春秋中期或至少是晚期,是从那时突然出现,逐渐发展为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其流行时期主要是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这一段。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公元前6-3世纪),即与格里芬在波斯、中亚和欧亚草原的流行期大致同步而略晚,中国也有很多类似发现,他们是以铜器和铜器纹饰为主,即主要是小件青铜器或青铜器的装饰物。主题,最初是以典型的格里芬即鹰首类最突出(战国以后逐渐衰亡),但带翼鹿、带翼狮和带翼虎也已出现,主要类型都已齐全。它们的风格与西亚等地流行的格里芬在主体特征上是一致的,比后来更有外来特点。秦代和西汉前期(公元前221-前87年),这类主题曾被用于某些宫观的装饰手段(注意:不仅在古代,而且在今天,外来艺术常常都是身份高贵的象征),以及某些小型器物,在形式特点上已经具备后来的许多要素。西汉晚期到东汉(公元前86年-公元220年),随着汉平匈奴和开通西域,这类主题十分活跃,它们被广泛用于各种材质,除铜器、陶器和石器,还包括贵重材料(金银和玉器),既用于精巧的装饰品(器座、砚盒和镇),也用于大型雕刻(神道石刻和画像石)。这一时期,鹰首类只是偶尔还见于画像石,已不再流行;鹿首类形成固定风格的麒麟;狮首类形成固定风格的天禄、辟邪。后者自东汉以来地位十分突出,不仅流行程度高,还被用于陵寝装饰,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纪念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的有翼神兽,出土地点很多,但时代较早似乎是集中于黄河流域,即与西域相通也与草原相邻的今甘、陕、晋、冀四省,特别是它们的北部,三晋地区的铜器是其代表。它的产品不仅与周、郑等地的铜器型式有关,也与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草原的南部,以及白狄中山国的铜器型式有关,既受草原地区影响,又向草原地区输出,是文化融合的典型。当时的有翼神兽主要是三晋系统的有翼神兽,楚、曾和中山的有翼神兽或即从其派生(春秋时代的晋楚交争可能是有翼神兽南传的背景)。此外,中国的有翼神兽不仅在北方流行,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也有不少发现,东可及于江苏、浙江,南可及于两广、云南,西可至于四川。它们当中,有些年代还很早,可以早到战国早期,说明古代的传播与交流远比想象要发达。其传播路线,除与古代丝路有关的东西通道值得重视,还有很多南北通道也值得考虑。如:(1)从内蒙东部、辽宁西部到河北北部,经山东,进入江、浙的路线;(2)从内蒙草原中部,经山西到河南,走洛阳、南阳、淅川、襄樊到江汉平原的路线;(3)从内蒙草原中西部,经宁夏、甘肃和陕西,入四川、云南的路线。汉代文化,是南北文化、中西文化大交流的结果。秦汉以来,有翼神兽逐渐成为普遍的主题。
    (三)中国的有翼神兽是受外来影响,但它们与中国的艺术主题长期共存,又受后者影响,二者是互动关系。中国古代艺术,自商周以降,是以龙、凤为主。战国以来,并形成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构成的“四灵”,后来麒麟加入其中,也叫“五灵”,但天禄、辟邪不在其中。天禄、辟邪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很微妙,它不仅是以外来的狮子作为依托,从一开始就与外来艺术有不解之缘,而且还经常与其他表现异国情调的动物一起构成中国古代的“纪念艺术”。中国古代的“纪念艺术”是以秦汉特别是汉代最辉煌(以疆域广大的统一帝国为背景),其典型表现有三,一是汉代的宫观,二是汉代的祠畤,三是汉代的陵墓。这些建筑往往都有大型的铜器和石刻作装饰。它们包括:翁仲、麒麟、天禄、辟邪,以及各种表示域外珍奇和大漠风情的动物(大象、鸵鸟、骆驼,等等)。天禄、辟邪主要就是属于这类主题。它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不仅是各种动物的“翼化”,而且对本土艺术中的龙和外来艺术中的狮子也有很大影响,使它们彼此的形象都得到很大改观。但最终,它并没有取代龙的地位,而是以一种虽经改造而仍留神秘的色彩,长期地保留在我们的艺术之中。
     2000年4月4日-5月18日写于奥斯陆挪威
     科学院,6月6日-7月16日改定于北京。
    后记: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的指点与帮助,并参考过Michelle Chiu Wang女士的新作(见上注100引,内容是讨论格里芬从西亚向欧亚草原和中国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此外,日本泉屋博古馆、美国芝加哥艺术研究所博物馆、奈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华盛顿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和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也为本文提供了珍贵图片,均此致谢。
    (本文原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1期,图片、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