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陈春声 参加讨论

    林大春记录的这些故事,也为后来的各种记载广泛传抄。直至民国年间,庙前数十米处仍立有“文马碣”石碑,被指为“马冢”之所在(注:参见萧朝光《潮阳之双忠庙》,见卓永坚编《潮阳新记》,泰国大地出版社1966年版,第115~116页。)。
    根据林大春的记载,灵威庙于嘉靖四十四年重建之后,庙宇及其周遭东山的环境,已经被营造得相当契合士大夫的情趣:
    殿额上书文丞相《沁园春》词,重书知县吴谷联句(按殿门旧有联曰:保障江淮前后风云三百战,纲维人纪古今天地一双忠。盖吴侯谷所作也,今重书之)。门旁两厅则重塑钟、赵二像于其内。殿之下为亭,即所谓邮亭者。其亭左右置碑。左即予(林大春——引者注)所撰碑,见文辞志。其一在右,则郑侯所自识者。其上有庙诗扁。外为庙门,门之内为两庑,计十间。守庙者居之东北,跨山为仰忠堂(近徙东岳神居之)。
    门之外有词碣二,其额曰“双忠庙”。不书灵威者,从时称,称民志也。其外为桥,桥之腹为石渠,水帘泉西来注其下。桥以南为甬道,旁多古树(近多被伐,仅存一二)。树夹山门,门外俯临江渚,远带城郭,浮屠涌其中,石门峙其西(俗称半街亭),檐亭翼如于东山之上。桐阴在左,云洞在右,八峰之胜,一览全收。盖至是而庙之大观备矣。[4](卷10坛庙志)
    隆庆三年“知县黄一龙至,首厘祀典,始易以春秋二仲,从上丁后举祭,献奠如帝仪”[4](卷10坛庙志),而灵威庙两侧修建的祭祀韩愈和文天祥的庙宇,也是“二祠岁祀并如双庙之仪”[4](卷10坛庙志)。至此,在多年有心无意的经营之后,潮阳东山双忠、大忠、韩祠三庙交相辉映,出现了一个在地域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祭祀中心。每年春、秋二祭之时,大小官员、本地士绅络绎于道,“献奠如帝仪”,可谓一时之盛。更为重要的是,东山诸庙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士大夫的品味情趣格外契合,潮阳东山逐渐成为当时潮州士大夫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之一。林大春编修《潮阳县志》,就收录许多关于潮阳东山及其庙宇的酬唱诗赋。官员、士绅也不时在东山雅集,如嘉靖四十四年“东山新庙告成,候(署潮阳知县郑良壁——引者注)因乐与乡士大夫登览而赋之”[4](卷15文辞志),其唱咏部分仍见于《潮阳县志》。
    林大春在隆庆《潮阳县志》“坛庙志”中,再以专门篇章论证祭祀双忠公、文天祥和韩愈的“合理性”:
    祭法曰,以劳定国,则祀之。若张、许二公之在初唐,文山信国之在南宋,皆非有定国之劳者,吾邑曷为而祀之,盖忠义可以扶天纲而植人纪,至于成败利钝不计。矧三公以死勤王事,生前既不亏其臣节,御灾捍患,死后又能庇及我民,参之祭法,庶乎其不愧矣。
    按(韩文)公于我邑,其大者姑置勿论,即如御灾一事,亦在所祀。故祀之。
    潮阳东山祭祀中心的出现,与明代中叶潮州士大夫集团兴起的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潮阳士大夫营造东山的文化氛围,还具有更深刻的地缘政治的涵义。林大春在《潮阳县志》中描述东山的形胜之后,就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抱负:
    林子曰,往余尝游会稽之东山,寻故晋征西将军谢安登眺处,见其卑之乎,无甚奇观也。因叹安石以叔世雄才,翊载晋室,仅贻江左偏安,不能东望岱岳,西窥蒿少,徒以区区山水之好,犹能俾此山垂名不朽如此。若吾邑东山之胜于会稽,岂有让哉?特以所在僻远,不得斯人以张之,遂使其名弗克大著于天下。彼世有席珍抱奇,不幸而晦处丘壑,或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者。非附青云之士,有恶能以自见也耶?由此观之,必有托而后传,因不独一山焉尔矣。[4](卷6山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