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1,徐砾莹1,王 欣2 (1.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2.赤峰学院 教务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红山文化距今大约6500~5000年,是中原仰韶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碰撞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红山是该文化的命名地,赤峰市是孕育它的摇篮。近年来,随着学术认知的逐渐清晰和不断深化,对于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措施和利用理念也在与时俱进,研究这些遗址的现状与规划将有助于今后的遗址保护工作与文化传承推广。本文仅对赤峰地区的几处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调查研究,且对象均为全国或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一级尚未涉及,近期可能有后续成果面世。 关键词: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现状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01-07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介于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之间,蒙冀辽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约9万km2,下辖三区、七旗、二县,①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市红山而得名。 赤峰地区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拥有多处全国或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占据一定的比重,这些遗址中已确认为红山文化或明确含有红山文化性质的遗址共10处(详见表一),本文所谓的红山文化遗址即指此类。 表一:赤峰市境内红山文化遗址一览表(不含市县级) 本次调查的区域全部集中在赤峰市红山区以及翁牛特旗,该范围内的红山文化遗址共有5处。其中,红山区有3处,分别为红山遗址群、魏家窝铺遗址和蜘蛛山遗址;翁牛特旗有2处,为海金山遗址和翁牛特旗岩画群。 一、红山遗址群 (一)调查时间 笔者于2016年12月9日对红山遗址群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遗址简介 红山遗址群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东北部的红山前后,多分布在较为平缓的台地之上。红山西临英金河,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遗址点分布于红山前后,共有多个,总面积达数平方公里,地表散见陶片、石器。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出土了大量遗迹、遗物。遗迹以房址和墓葬为主,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1]74。 (三)调查地点及详细路线 本次对红山遗址群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地点,即三处遗址标示碑(后文简称遗址碑)的周围。第一处遗址碑(如图1-1)位于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正门以内约20m处,在公园主路北侧的山坡上,从公园入口即可清晰看到。遗址碑附近有一条人为踩踏出的土路,土路一直通向坡顶,遗址碑处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2°17′48″、东经118°58′56″、海拔562m。第二处遗址碑(如图1-2)位于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主峰山顶,在白色水泥路面北侧约10m处,临近题有“红山揽胜”的牌楼式山门,地理坐标为北纬42°18′14″、东经118°59′14″、海拔698m。第三处遗址碑(如图1-3)并不在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内,它位于红山后即红山北侧西水地村李家湾附近。如沿红山北路行驶,可见公路南侧有十分醒目的“西水地”村标,遗址碑在其西北方向的缓坡之上,二者相距不足100m,遗址碑处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2°19′18″、东经118°59′21″、海拔562m。 (四)遗址现状 第一处遗址碑旁有一条土路,土路周边为树木和草丛。此次调查正值冬季,山坡裸露,有助于采集地表遗物,笔者沿土路进行了简单的采集,共采集到遗物17件,均为陶器残片。 第二处遗址碑临近公园主路,由于附近有水泥铺装路面及现代景观建筑,所以对地表扰动较大,且裸露地表的面积较小,故在此未采集到遗物。 第三处遗址碑位于红山后,附近即为日本考古工作者曾经进行发掘的红山后遗址,现已全部回填。遗址的范围很大,包括红山北路的南北两侧,遗址碑在道路的北侧。笔者仅对遗址碑周边进行了简单的地表采集,共采集到遗物10件,均为陶器残片。 (五)小结 研究一种文化,亦或任何事物,弄清其根源和来历都是十分必要的。红山遗址群可谓红山文化研究的肇始之作。1935年至1938年,日本考古学者在赤峰红山后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发表了报告,红山文化由此重见天日。但红山遗址群的现状令人唏嘘。诚然,红山遗址群由于发现时间早、发掘年代特殊等客观原因,在规划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的缺失难以弥补,但对遗址内涵及底蕴的普及推广却是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的。笔者在探寻大名鼎鼎的红山后遗址途中,未发现任何指示路标,遗址碑的安放位置也不甚醒目。在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景区平面图上,未有任何关于遗址点、遗址碑的标注,公园入口处的值守人员对红山文化一无所知。 相关工作的欠缺体现在诸多方面。在面向大众宣传、教育的百度百科中,“红山遗址群”和“红山后遗址”这两个词条的描述并不具体,且仅有一张图片资料,而这张图片并不是红山遗址群的写照,而是牛河梁遗址碑的写照。这种情况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且持续到本文完成之时。诚然,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学地位很高,但红山遗址群在红山文化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红山后发现的居住遗址[2]很好的填补了牛河梁遗址的空白,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3]。现牛河梁遗址与红山遗址群、魏家窝铺遗址联合组成的“红山文化遗址”正在进行申遗工作。古人云“敝帚自珍”,但红山后这颗明珠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未能正名。 (责任编辑:admin) |